四位名人旧街坊 细诉在公共屋邨成长故事

2023-12-27 00:00

刘德华 演艺界名人
刘德华 演艺界名人

演艺界名人刘德华、单车名将黄金宝、漫画家邱福龙和房屋署署长罗淑佩,他们在不同的领域表现出彩,各领风骚,但有个共通点,都是由公共屋邨走出去,并且走出了人生的康庄大道。他们都异口同声感恩当年能够入住公共屋邨,不但获得一个居住单位,还成就一个踏实的家,让孩提时可以在安稳的环境下成长。藉着房委会成立50周年志庆,四人在《安居》纪念特刊中倾情分享与公营房屋一起走过的日子,温情洋溢,励志动人。

车衣送货帮补生计 安居之所龙的家

从大埔搬到钻石山,由于年纪太小,印象比较模糊;由钻石山迁往蓝田,已经开始懂事,回忆也比较清晰。有家就有温暖,木屋区的生活条件虽然落后,全家人同心协力经营一间士多,关系密切,既可糊口,还有不少温馨的片段。不过,木屋区危机四伏,尤其不时发生火警,总令人有点朝不保夕的感觉。还记得当时身份证必定随身,准备随时逃命。是祸躲不过,70年代一场大火,以致家园受影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因为这场大火,我们一家得以上楼,其后获编配至蓝田邨15座。
旧居水电皆缺,新居应有尽有,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小时候面对陌生环境,适应需时。父亲继续做消防员救火救人,母亲添置3部电动衣车,在家中缝制手袜,帮补生计。大家再次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合作,3位姊姊负责车衣,我帮手包装和送货,生活劳碌,温馨依然。最珍贵是那份安稳的感觉,不用每天担惊受怕,面对祝融的威胁。
蓝田邨的配套设施相当完善,碍于家管甚严,平日就是屋企和学校两点一线,其他活动只能用眼睛参与,在露台眺望楼下的篮球场,就当作娱乐。记忆中还有巴士总站旁边的圣言中学,那是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印象也比较深刻。邨内陆续设有商铺、酒楼、百货公司等,我比较少光顾,只记得父母每天必定去附近酒楼饮早茶,听说他们在那里重遇了不少钻石山的旧街坊,邻里关系逐渐孕育起来。
我是个静极思动的人吧!就读预科时毅然放弃学业,参加无綫电视艺员训练班,最后签约成为艺人。由于早出晚归,甚至日夜颠倒,唯有独自迁出这个住了7、8年的安居之所。转眼间40年过去,蓝田邨已经完成重建,我也出席了揭幕仪式。新邨的环境更胜从前,居民的生活质素提升不少;但令我魂牵梦萦的,依旧是当年15座外墙那条五彩飞龙。小时候对这个图腾充满好奇和幻想,为什么其他座没有?是寓意「鲤跃龙门」?飞龙与我家单位那么贴近,应该是好兆头吧!诚然,人长大了,答案也不重要了。得悉重建时飞龙未被保留,十分可惜。想深一层,当它飞回天宫,反正我也搬离了,各有归宿,岂不美哉!
当年搬入蓝田邨,距今半个世纪!适逢今年是房委会金禧纪念,让我有机会整理散落多年的记忆,重温这段青葱岁月。祝房委会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包罗万有避风港 车神之路 沥源起步

年轻时每天带着两个辘一条心,一直踩,一直踩,就这样踩出香港,踩上世界舞台。诚然,无论踩得多远,总有想家的时候。今次替房委会50周年纪念特刊拍照,让我带着报答的心,重临这个在回忆里根深柢固的家—沥源邨。
沥源邨1975年建成,是沙田第一个公共屋邨,配套相当完善。幼稚园、中小学、社区会堂、公共图书馆、商场街市等,包罗万有。我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搬离了也是20多年。每次回来,都发现一些变化,整体而言却是维持原貌。有些店铺转手了,有些仍然留下。世事也不过如此,有时在不变中求变,有时在变化中坚持。沥源邨入口那个喷水池,堪称地标,居民自然希望保留,当局亦从善如流,令喷水池屹立至今。
我整个求学阶段都在沥源邨度过,虽然学业成绩一般,但是各类运动都表现出色,曾经加入不同项目的校队。由于屋邨前面就是单车径,单车租赁生意十分蓬勃,好动的我如鱼得水,一试难忘,而且「越踩越深」。从沥源邨附近兜圈开始,接着踩入大围,踩入马鞍山,更踩入体育学院,终于成为全职单车运动员,开始了训练和比赛的生涯。比赛就像人生,停下来便输,只要奋斗下去,就有希望。我喜欢这种未到最后未分胜负的挑战。
小时候很喜欢眺望窗外的道风山,感觉遥远而神秘,长大后才知道,踩单车只是15分钟路程。这里平和宁静,可以望到家,让我有安全感,能够完全放松,是我的避风港,迷惘时便会上来欣赏美景,纾缓压力,思考人生。荣誉背后,肯定不是一帆风顺。数不清的败仗外,更试过选择放弃,退役两年。其实,哪一条路不是蜿蜒曲折呢?挫折不可怕,跨过了便是胜利。有高低起伏方可构成优美的山峦;有得失顺逆才能成就丰盛的人生。

穷小子变漫画家 感恩主题乐园成长

喜欢绘画的人,比较留意身边的事物,而且观察入微,才有源源不绝的题材。一直相信,就是这个原因,令我对小时候居住在华富邨的点滴,就算时光荏苒,仍然记忆犹新。近年有了更多领悟:应该是因为自幼家贫没有娱乐,而且管教甚严不准外出,加上求学消闲甚至生活需要,都可以在屋邨就地解决,不假外求,整个童年就消磨在华富邨范围之内,我自然对华富邨了如指掌,经历刻骨铭心。
父母都要外出工作,使我有机会放学后和他们下班前偷出时间,探索华富邨的一砖一瓦,还有附近山水的一草一木。印象最深刻当然是那片一望无际的海景,无论是晴空万里波光粼粼;抑或夕阳西下馀晖烁烁,皆美不胜收,让人神往。在附近的山头捕捉昆虫,抑或只是在山边的田野 (真的,当年有农民在附近种地)奔跑嬉戏,都可以乐上半天。还有楼下的游乐设施,现在看来有点简陋,那时已是我消耗精力的主题乐园。要来点刺激的,就跑到瀑布湾,感受那一泻千里的激情。
当年有不同团体在邨内举办各样活动,任职厨师的母亲曾经摘下烹饪比赛的冠军,自小喜欢绘画的我,在小童群益会举办的绘画美劳比赛也拿了几个奖项。之前我只会躲在家里趴在地上画,在书本报刊的留白处画,终于拿出作品与人比拼而且获得肯定,大大提升自信,对日后走上漫画家之路,多少有正面的影响。因此,希望大家不要轻视这些屋邨活动,今日一小步,有可能收获明日一大步。
现在有空,我都会回到华富邨遛踏,有时还会带上女儿,与她分享父亲的经历,让她体会今日得来不易。我很少向人提及,母亲和哥哥也是绘画能手。母亲被生活耽误了她的才华,哥哥成绩优异选择成为医生,我与书本无缘,最后成为一名漫画家。我们都感恩当年能够迁入华富邨,有了比较安稳的平台,可以安心发展自己的人生。华富邨拆卸重建在即,虽然不舍,但也明白社会必须进步。漫画是天马行空,做人却得脚踏实地。我唯有放下过去,带走回忆了。

闺密‧冻柜‧大球场 邻里情怀最难忘

未搬到公屋前,应该居于观塘的唐楼,但记忆十分模糊,三岁左右搬到石荫邨,童年所有回忆都从石荫邨而来。我一直住到石荫邨拆卸重建,父母则搬到山上的安荫邨住了十多年。
童年最期待的其中一件事,是傍晚父亲放工后带我到楼下「大球场」踏三轮车。大球场其实包含了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秋千、氹氹转、滑梯等,那时未有主题乐园,这些设备是大家的主要游乐设施。踏完车,多会到「八座」的「坤记士多」买汽水、雪糕,大热天时伸手进雪汽水的冻柜中浸冻水真的「冇得顶」!相比私楼,当时的公屋的确为孩子提供很多活动空间,而大球场最热闹的日子当然是中秋节点灯笼。
中学时期,我很多同学都是石荫或石篱街坊,有几位到今天仍是「闺密」。我住「七座」,其中一位同学现在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她住对面的「一座」,虽然中间隔了「大球场」、马路和停车场,但仍可轻易看见彼此家中是否仍然亮灯,不用打电话也知道对方「瞓咗觉未」,感觉很亲切,人与人的距离很近。
当年屋邨管理很基本,相比起来今天其实改进了很多,不论屋邨设计、设施、保安设备、人手安排都比我住的时候好多了。最近我去了洪福邨和水泉澳邨探望小朋友和老人家,大家都说住得不错,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邻里守望仍在,不过对比我小时候可能仍是淡了一点,所以我很希望可以透过我们的工作,再次为居民之间建立深厚的邻里情怀,令大家对屋邨更有归属感。
上天安排很奇妙,廿多年的公屋住户经验,实在是我就任房屋署署长的最佳「培训课程」,我希望以「游子回家」的心态,帮助更多普罗市民在屋邨安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