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團飛快再起舞 灣區粉絲填滿座

2023-12-25 00:00

疫情復常,藝團亦回到實體演出,明年初舉辦的第52屆香港藝術節亦將達「疫前規模」。
疫情復常,藝團亦回到實體演出,明年初舉辦的第52屆香港藝術節亦將達「疫前規模」。

隨着香港邁向「後疫情」時代,鎂光燈重新聚焦舞台。有籌辦藝術盛事組織指,新一年觀眾「基本上已回來」,內地客明顯上升。有舞蹈團指觀眾恢復至疫前9成,大灣區「粉絲」甫恢復通關便「衝過來」,今年10月更要加開內地售票渠道。不過本地觀眾因「忙住飛」及怕變數多,變得更臨近演出才購票。演藝界亦指本港表演場地飽和,復常後藝團競爭更劇烈,藝團亦難以加場,影響收入,促康文署等主要場地供應者加強與本土藝團合作,騰出更多演出空間。

自本港今年2月全面通關,旅發局指今年首10個月有逾2678萬旅客人次來港,當中約2139萬人次為內地客。本港藝壇重現小陽春。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余潔儀指,明年初舉辦的第52屆香港藝術節真正回到「疫前規模」,預訂期售票亦符預期。她指,上屆粵劇節目訂票較遜,與觀眾年紀大,剛復常時仍怕出街等因素相關,「但今年感覺已恢復。」內地觀眾更明顯增加,與疫下養成網上訂票習慣及門票性價比相關,她說:「內地觀眾在網上留言,很羨慕香港門票這麼便宜。」香港芭蕾舞團行政總監李藹儀認同,疫情期間要靠網絡創作,乘機加強在內地平台宣傳,今年10月更在內地「大麥網」售票,反應不俗:「今年6月《舞姬》上演,有內地愛好者圈子稱大半成員有來港觀看。」舞團也擬與海內外旅遊網合作,推介芭蕾舞節目行程。
藝術節總監:3年取消近200場節目

另本地觀眾訂票亦變得更遲,余潔儀指,或受疫中節目安排波動影響,多了港人習慣「晚一點買飛」。李藹儀指:「通關後港人忙於旅遊,現推遲至演出前3周,訂票量才會有爆發情況。」

回顧疫下困難,余潔儀指3年來取消近200場節目,50場延期,損失票房和部分贊助;但因外國藝團無法來港,機票、酒店及演出費等開支均減,加上有政府補助,能渡過難關,「有觀眾更說不用退票,當是捐給我們。」她指,最難忘第50屆重點節目《拉娜》的籌備過程:「本應由4名芬蘭專員來港搭建舞台,但3人染疫無法入境,且最後撞上第5波爆發,演出要取消,但過程被製作成紀錄片,甚為特別。」
倡西九減主辦節目釋出空間

展望未來,二人均擔心場地不足。余潔儀指,不少藝團疫情下演出延期,現要重演,競爭加劇;另不少大型藝團需提早2、3年談檔期,惟本港年初尚未解禁,令部分團體傾向「遲啲來」。李藹儀指,場地不足令藝團難以加場,容易虧蝕,「為長遠計,政府應開拓更多場地,如康文署能多與本地藝團合作、減省和坊間重疊的節目;西九文化區亦可減少主辦節目,釋出空間。」

資料顯示,大會堂等熱門場地使用率,長期近100%滿(見附表)。康文署回覆本報指,有制訂策劃及編排每年節目方向,也有因應資源分配、藝術生態和業界需求,適時檢討策略。西九文化區指,戲曲中心大劇院和自由空間大盒在2023/24年度使用率達97%和94%,這兩大表演藝術場地的明年(2024年)預約檔期亦近滿額,已開放及正處理後年(2025年)的預約申請。另藝術展亭、文化廣場及藝術公園等西九公共空間,本財年舉辦活動數量亦較2019/20財年增逾4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