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張仁良冀新校長實現大灣區設校

2023-06-26 00:00

張仁良卸任前寄語學生,當上教師後仍要與時並進,與學生保持溝通。 葉偉豪攝
張仁良卸任前寄語學生,當上教師後仍要與時並進,與學生保持溝通。 葉偉豪攝

(星島日報報道)「不要因為自己大學畢業、做了老師就顯得高高在上」,即將卸任教育大學校長的張仁良,回顧任內點滴,寄語準教師要與時並進,與學生保持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他提到反修例爭議期間,與學生對話逾50小時,更曾到羈留所探望被捕學生,強調溝通是解決矛盾的良方。任內雖成功正名大學,但未能實現在大灣區設立校園的計畫,他期望下任校長李子建能夠完成。
將於8月底卸任教大校長的張仁良,日前與傳媒午宴,回顧任內工作。他提到挑戰之一,是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當時我要避免社會爭端和衝突波及校園,但學生情緒很高漲。」他憶述大學舉行20多場論壇,「由學生會開始,到不同屬會,我都跟他們見面,共談了50多個小時。」
探羈留學生「心都實埋」

當時有教大學生被捕,本身是太平紳士,平時會巡視懲教所的張仁良,首次以一般人士身分到羈留所探望學生,形容當時「心都實埋」,「第一次隔着玻璃、拿聽筒談話,學生一見到我就哭起來。」事隔4年,張仁良回首當時,仍認為溝通始是良方,「要讓學生知道校長是願意跟他們接觸。若50小時不夠,便談夠100小時。」

提到教大學生,張仁良特別寄語將投身教職的準教師,「不要因為自己大學畢業、做了老師就顯得高高在上」,應該花時間和耐性了解學生需要和想法,「學生頑皮可能因有家庭問題,老師應該幫得就幫,愛心和耐性很重要。」他提到人工智能或會取代教師部分功能,但更彰顯教師陪伴學生成長價值,期望他們不要懼怕新科技,要與時並進。

張仁良指10年校長生涯,一大樂事是教育學院升格正名為教育大學,「我還未上任,校董會已經跟我說第一項任務就是要為教院正名為大學,但當時其實要如何準備,找甚麼人協助都不知道。」他指任務具挑戰性,包括要爭取行政會議成員及不同黨派議員支持,惟當時有議員質疑教師專業,有人亦不滿特首擔任校監,「最後我們只修改大學名稱,其他我們都不觸碰」,整個正名程序歷時3年半完成。
卸任後有意繼續教學

雖然張仁良形容任內「要做的工作都完成」,但坦言在建立大灣區校園的計畫,受疫情影響未能實現。他指分校規模不可能與中文大學(深圳)或科技大學(廣州)比擬,但冀成為學生上課及進行大灣區教師培訓的基地。他透露,2017年曾與華南師範大學商討,但因疫情中斷,「現在恢復商討,條件愈來愈辣,限制亦比以往多」,寄望下任校長、現任首席副校長李子建能夠完成。

張仁良笑言,正忙於遷離校長宿舍,日後會留在香港,亦有意日後繼續教學,但本身是金融學教授的他坦言,難以留在未設商學院的教大任教。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