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空氣質素改善 疫後更要保藍天白雲

2023-02-13 00:00

香港空氣質素持續改善,去年更是過去10年來最佳水平,相信是與疫情令經濟活動減少有關。然而,隨着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人流和經濟活動增加,不排除空氣污染物濃度回升,港府勿因一時數據回落而沾沾自喜,更應認真檢視電動車普及化緩慢問題,提供更多誘因和做好配套措施,並對氫能車拆牆鬆綁,才有望延續空氣污染物下降勢頭,讓見藍天時間不斷增多。 

環保署回顧去年空氣質素情況時,指整體空氣質素有明顯改善趨勢,大氣中空氣污染物,包括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PM2.5)、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年均濃度下降43%至62%;路邊空氣污染物則下降47%至64%,是過去10年來最好水平。去年能見度亦大幅改善,低能見度時數由2004年的1,570小時減至去年401小時,大減74%。環保署不否認與疫下中港兩地社會經濟活動減少有關,尤其去年內地疫情大爆發,大灣區廠房不時停工,減少排放污染物,加上多了市民買電動車,間接減少污染物排放。署方相信即使通關後,經濟活動和人流增多,也不會明顯加劇空氣污染。 
須防復常後空氣質素轉差

儘管空氣質素有所改善,但除了二氧化硫外,多項污染指數仍超出世衞標準,而且臭氧水平持續上升。因此,當局不能自滿,須加大減排措施力度,以免污染物在通關後隨着經濟活動增加而反彈回升。 

首先,路邊空氣污染問題,90%廢氣來自公共汽車和商業車輛,如何加快淘汰燃油車,推廣新能源車使用才是首要任務。儘管當局接連發表文件,除制訂改善空氣質素目標和零碳排放目標外,還宣布在2035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車及混能車外,並推出「一換一」稅務寬減計畫,鼓勵市民更換電動車。

雖然當局設定長遠目標,例如《施政報告》提出在2027年有700輛電動巴士和3,000輛電動的士在馬路行走,但傾向由企業和市民自行配合去落實,未有積極提供配套措施。例如港府自2009年開始推廣電動車,截至去年底,本港有47,469輛電動車,佔整體車輛僅5.1%;至於電動巴士迄今只有幾輛投入服務。反觀鄰近的深圳,同期新能源車輛數目逾74萬輛,並實現巴士電動化,香港明顯落後於人。 
拆牆鬆綁助氫能車早上路

電動車遲遲未能普及化,究其原因供公眾使用的充電設施不足,僅5,434個,即1個充電器由8.8輛電動車共享,可是當中只有998個是可在1小時內充滿電的快速充電器,2,983個是要4小時才充滿電的中速充電器,其餘屬慢速充電器。即使政府資助私人屋苑興建充電器,但車主若將車開上街,倘若在商場找不到充電車位,隨時便有在路面上拋錨危機。若當局不積極在各區興建更多快速充電器,以及將部分汽油站改成電動車充電站,解除充電難後顧之憂,很難鼓勵企業和市民使用電動車。

即使有巴士公司引進氫能巴士,續航力遠勝電動巴,但因沒法例監管氫能,以致無法行駛。內地近年推廣氫能車不遺餘力,在氫能車製造、儲存、運氣和加氣站各方面制定了路綫圖,形成全面產業鏈。港府要改善空氣質素,推廣新能源車,不應流於只說不做,須積極擁抱氫能車,除盡快立法監管氫能外,還要推出氫能車普及路綫圖和時間表,更須就儲存、運送氫氣和加氣站做好相關配套措施。

此外,港府亦應積極與廣東省政府加強緊密合作,除繼續遏止大灣區空氣污染,更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共同處理區內臭氧污染問題。在各項配套多管齊下,香港以至大灣區民眾才有望愈來愈多時候可看到藍天白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