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渐入直路 方便「打针团」来港利大于弊

2023-01-10 00:00

本港与内地恢复通关后,连续两天均未用尽通关配额,而且也没出现预期般大量内地客涌港抢购药物和打疫苗的情景,两地跨境人流仍有一段日子才能恢复到疫前水平。港人应认识到通关后内地旅客未必一定蜂拥而至,并重新思量如何展现好客之道,让对方愿意不断前来旅游消费,加快两地经济复苏和发展步伐。

在恢复通关前,本港药房的退烧感冒药被抢购一空,上海复星医药更在网上登广告,宣称与香港医疗机构和诊所达成合作协议,可安排内地人来港接种复必泰二价新冠疫苗,收取二百九十九元人民币预约中介费,疫苗费用另计,估计由一千四百元至逾三千元不等。事件引起一些不明就里的港人不必要恐慌,担心内地旅客在通关后涌现,不但令本地药物短缺雪上加霜,还可能占用市民疫苗,甚至引爆新一波疫情,令公共医疗系统负荷爆煲。
人流不似预期须弃「躺平」心态

随着通关正式落实,这些忧虑看来是杞人忧天。首先,从经陆海口岸过关数字显示,前天北上数字由原先公布的逾三万三千人次下调至逾二万八千人次,昨天截至下午四时的北上数字仅一万九千人次,远低于每日六万个配额。至于南下通关数字由前天的一万四千多人次降至昨天逾九千人次,但当再拆细前天南下的群组,内地客仅占二千多人,其馀全是港人。此外,过往是内地旅客和水货客聚集的上水一带,市面淡静,人流稀疏,而内地人来港打疫苗也未见踊跃。

通关人流不似预期,因内地正在爆疫,不少市民忧虑现时北上随时有染疫风险,加上目前距离新春尚有十二天时间,之前已苦候三年,也不在乎多等一段时候,待疫情高峰期过后才回乡更安全稳妥,故大家都在抱观望态度。

同时,内地政府也明白到港人的忧虑,为免大量人流涌现挤占本港资源,故不急于放人出境,并透过来港通行证的签注,控制南下人流,务求让通关在有序、安全、稳妥下进行,使两地政府可从容应对,有足够时间逐渐加大交通运力。

事实上,通关以慢热速度开展利大于弊。首先,内地旅客南下人流不似预期,相信会让商界和市民从通关便有客来的「躺平」心态中惊醒过来,要重新吸引内地旅客来提振本港经济,不但要提供更多购物优惠,更要改变之前对内地人的偏见,让对方产生宾至如归的新体验。

本港私营医疗机构与内地中介合作,提供一对一专业医疗谘询,由专人陪同接种,协助预约通关名额,代订酒店及机票,并安排专车由香港口岸送到诊所或医院接种,即使收费并不划一,但一条龙式服务,务求让内地旅客感到物有所值。私营医疗机构推出预约打针服务,因内地人只能接种灭活疫苗,无法获得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但专家认为必须沟针才能提高抵抗力,正是觑准个中有很大商机,而且还为客人代订酒店,让对方可惬意地留港过夜和消费,无疑可带动酒店、旅游和零售业,有助本港经济快速复苏。
解说打针不挤占港资源释疑虑

为释除市民疑虑,私营医疗机构和港府应不厌其烦地讲清楚,内地旅客来港打针绝不会占用香港医疗资源,因他们所接种的二价疫苗是自费,是在不影响本港市民接种下进行,且并非所有内地人都能接种,须已打了两针,若最近确诊的须等三至六月才能接种。

内地人对来港打针感兴趣,正正反映对mRNA疫苗需求大,但内地却没有替代品。现在香港打开大门迎接内地旅客重临,当局更应把握这个契机,既可解决内地人对mRNA疫苗的需要,又不会挤占香港医疗资源,有助改变中港民众对彼此间观感,更可帮助本地医疗机构和内地中介赚钱。随着「打针团」人流增加,带来活水,刺激经济之馀,又加强两地恢复正常往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