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對外通關 扭轉經濟疲態

2022-08-09 00:00

萬眾期待的放寬通關措施終於落實,入境檢疫期周五起將由現時七天改為「3+4」,即三天酒店檢疫及四天家居醫學監察,入境鬆綁力度之大遠超預期,令商界和不少市民都喜出望外。此舉為對外通關邁出重要一步,當局宜做好配套,優化入境檢疫程序,並考慮推出機票優惠,力吸商務旅客重臨,以保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港府昨天宣布,由海外或台灣經機場抵港人士的酒店檢疫期,周五起由七天縮短至三天,隨後四天於家居或一般酒店接受醫學監察,期間其「安心出行」程式會獲發「黃碼」,每天快測呈陰性可上班、上學或就醫,但不准進入表列處所、醫院、院舍和涉及除口罩活動。

縮短檢疫期或重燃外遊潮

特首李家超上台後不久已預告會縮短檢疫期,大家預期是較保守的「5+2」或相對寬鬆的「4+3」,卻沒想過會是「3+4」那麼進取。當局大幅放寬入境檢疫期,因本港連續兩季GDP錄得負增長,技術上已陷入衰退,出口受壓,美國聯儲局持續大幅加息,影響本港投資和消費信心,令下半年經濟前景並不樂觀,全年可能錄得負增長。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通關成了經濟復甦的關鍵,本港每天新增確診徘徊在四千宗以上,短期與內地恢復通關難樂觀,唯有先與外地通關。

事實上,外地大多已推行免檢疫通關,冀能刺激旅遊來提振經濟,香港若繼續維持較長檢疫期,增加時間成本,將減低跨國企業高管和投資者來港意欲,削弱本港競爭力。當局在檢視和分析過去一個月入境確診數據後,發現每一千名海外和台灣抵港人士中,錄得四十宗輸入個案,而八成個案是在抵港三天內找到,在進行風險評估後,認為七天檢疫期不符合成本效益,遂決定縮短酒店隔離日數,減低商務旅客的負擔,務求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縮短入境檢疫期,不但便利市民和在港工作的外籍人士,更讓商務旅客受惠。不少市民疫下如非必要都不外遊,因返港後要在酒店檢疫,檢疫天數雖由之前十四天減至七天,但未必是人人有時間和財力住酒店。新措施落實後,市民外遊成本是多請三天假和預訂檢疫酒店,之後四天家居監察期可如常上班,或燃起外遊意欲,令深受打擊的旅遊和航空業有復甦苗頭。至於商務旅客,在本港逗留天數較短,在酒店隔離三天後,四天醫學監察期可展開商務工作,相信是可接受的。

若當局要提升本港競爭力,宜在兩方面多下工夫。首先,要優化入境檢疫配套。雖然港府早已在上月底試行讓來港人士在登機前預先完成電子申報健康情況,並允許自費搭的士往檢疫酒店,以縮短流程,但不少人包括前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都投訴過關時動輒要等至少三小時,有的埋怨櫃位人手不足,須排隊苦候核查文件,有的埋怨檢測進度緩慢。

優化入境程序營造良好體驗

對商務旅客而言,時間便是金錢,無法忍受在機場苦候幾小時過關。隨着新措施周五落實,預計入境人數將大增,當局應及早增加入境處、檢測採樣人手,並在海外做好宣傳預先辦理電子申報健康的好處,理順整個入境流程,以免商務旅客有很糟體驗,滋生不再來港的感覺。

此外,機管局兩年前已預訂五十萬張機票,準備疫後送贈給市民和全球旅客來推廣本港旅遊,當局何不趁十一月舉行國際七人欖球賽之便,或者舉辦一些大型商貿、展覽活動,動用部分已預購機票,以半賣半送或免費形式推出,並與酒店業界合作提供訂房折扣優惠,吸引商務客來港參加,再次擦亮本港舉辦大型研討會、商貿、體育活動的招牌。

港府以更精準識別不同風險人士,減低管控人數和範圍,為恢復對外通關作了一個好開端,落實後要不時檢視效果,是否有進一步放寬至七天家居隔離的空間,而又能外防輸入,增強內地與港通關的信心,爭取早日復常。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