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施政報告》中價值教育
2021-10-27 00:00今集再討論《施政報告》教育問題,特別是一根非常重要但有並不顯眼的部分,這就是《施政報告》的第一百四十八段,原文是: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為建立學生正面價值觀和態度,教育局近年通過「優質教育基金」設立撥款計畫,支援學校推展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積極面對逆境,建立正向思維。針對網絡假資訊的不良影響,我們加強培養師生媒體和資訊素養,並善用「優質教育基金」支援學校推動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教導學生辨別資訊真偽、建立慎思明辨的能力、鞏固價值觀教育。
所謂「內容自決」,意思是到底教甚麼價值觀元素,純粹有申請的學校自行決定。本來也是合理,畢竟教會學校和非教會學校之間,彼此的價值教育並不完全相同。不過,人類社會和「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總有若干的價值理念是普遍適用於全部學生,例如,「一國兩制」原則這也是一種價值觀,這就是一個普遍適用的例子,總不能讓學校自己理解甚麼叫做「一國兩制」,繼而各自申請QEF來推動各自對「一國兩制」的理解。這是甚麼邏輯?
更加重要的是,可做可不做。既然是申請QEF來做,換言之,我不申請,就不用做了!價值教育、正向教育不是一定要做的嗎?怎麼變成可做可不做?用QEF來鼓勵學校去做優質教育的嘗試和實踐,其實這個思路中間有個bug:如果某學校某老師很有教學動機去嘗試新的教學,但又缺乏足夠的資源,那麼QEF就能幫助解決問題;但如果學校和老師根本沒有任何動機動力去作新的嘗試,那麼這筆QEF根本不能成為誘導他們去嘗試的誘因,說白了一句,這錢又不是變成個人的獎勵,不想做的,不僅不會申請QEF,甚至最好教育局不要撥款要求學校老師去做,有錢,意味着有額外工作。
因此,單憑QEF,幾乎不能推動不想動的學校和老師去嘗試。QEF,只能助人自助,但不能道之以政。如果局方真的覺得某些價值觀教育必須要全港推行之時,正確做法應該是全面推行,全面撥款。
其次是媒體和資訊素養教育,幫助學生辨別真假資訊。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項目,但是,為甚麼又是以QEF方式來推動?中小學老師極少來自新聞傳理系畢業的,說句難聽些,自己都未必有信心能夠做到區分資訊之真假,更遑論自編教材去教學生如何辨別。許多知識都是專業知識,不是常識通識,不能假「校本教材」之名,而行「土法煉鋼」之實。應該召集相關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共同制定統一而合理的課程,是完全需要的。
鄧飛
中學校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