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Snap Shot】中環街市 重見天日

2021-07-24 00:00

建成於一九三九年,屬現代流線型建築風格的第四代中環街市,屬三級歷史建築。自二○○三年停止運作以來,一直丟空關閉,更曾經被政府放進勾地表準備賣掉再拆卸重建。後來在二○○九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內提出「保育中環」計畫,政府決定保留中環街市,並納入八大項目當中,再交由市建局負責該保育項目。

二○一一年,筆者公司獲市建局聘用為項目建築師,十年來經歷風風雨雨,面對重重困難,更曾多番被種種原因煞停。由當初的「漂浮綠洲」(在原建築物上加建一層漂浮空間),到後來的「簡約版」,跌跌撞撞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終於,第一期工程完成並交與營運者,擬在今年第三季向公眾開放。

今天所見,圍封多年的中環街市拆除了棚架,三幅外牆更復原到一九三九年的外貌。橫向的窗戶和簷篷,是外牆主要的定義特徵元素,都一一保存下來。外牆的顏色亦回復當年的米黃色調。

不說不知,尋找中環街市外牆顏色的過程亦經過一番考究。我們找來曾負責復修由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紐約古根漢博物館的保育顧問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Studio協助,把後來加上的飾面磚移除,再發現底下殘留着一層層於不同年代使用的油漆飾面。當中有米黃、白、灰等多種顏色。



顧問團隊更深入分析各層顏色及物料,又翻查了不同年代的舊照片做比對,從中推敲大樓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落成時所用的顏色,並以此作為參考,再擬定外牆飾面的修復方案。

至於面向恒生銀行總行(德輔道中)的立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行人天橋時已被拆卸重建,因此將會被新的玻璃幕牆取代,以增加大樓的視覺通透感。幕牆工程現在仍在進行中,計畫在本年底完成。

另外,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地面公共洗手間已轉移到與行人天橋連接的二樓室內,騰出地面空間作入口廣場。入口廣場連同由光井改建成種滿植物的中央庭園,為市民提供約一千平方米的休憩空間。中庭上空還加建了一道橋,以改善樓層的暢達性。

為了增強建築物與兩側街道的連繫,我們以摺疊式的玻璃門把建築物和街道分隔,令市民可從四面八方進出大樓。

從大門走進室內,前面所見的是那道家喻戶曉滿載回憶的水磨石(或稱上海批盪)大樓梯,樓梯牆上的上落指示仍完好保存下來。事實是,要還原這道大樓梯昔日的原貌,一點也不簡單。大樓梯經歷八十年風霜,曾多次翻新,原來的面貌早被一層層的油漆掩蓋。要修復,便先要把表面老化的油漆去除,讓原來的上海批盪飾面及埋藏多年的歷史痕迹重現眼前。由於傳統的上海批盪技術在本地幾近失傳,團隊找來懂得上海批盪的專家,在場指導工程團隊,調製出與舊建築相近的物料,更傳授洗刷和打磨的技法,為破損的部分作復修。

中環街市室內另一組定義特徵元素,是柱網風格和不同類型的攤檔。復修後的中環街市採用了開放式設計,室內間隔牆亦與天花板保持距離,讓遊人可以看見街市大樓的結構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建築團隊進場時已發現街市大樓日久失修的情況非常嚴重,不但石屎剝落鋼筋外露,而且還須大幅度加固,以滿足今天的《建築物條例》要求。但工程團隊認為倘若加大柱梁不但影響原貌,更牽涉額外負重,方法並不理想。後來經研究後採用了一項香港首度使用的嶄新技術,採用「纖維增強聚合物復合材料」(簡稱FRP)。這種輕盈的修葺物料粘合在復修後的混凝土柱梁和地板外面,有如一層堅韌的薄膜,能夠加大結構的強度和承托力,但無損建築物的外觀和結構負荷。

至於那些街市攤檔,大部分都已殘缺不全,團隊盡力保存了十三個,當中包括豬、牛、羊、雞、魚、蔬菜和水果等七種類型,並把它們復修及加固,設置在不同樓層,重新展現攤檔昔日的原貌。

十年下來,一直圍封的中環街市終於重見天日。對建築團隊來說,過程有如坐過山車,當中經歷,有機會再與大家詳談。

吳永順

註冊建築師

城市設計師

http://avincentng.blogspot.hk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