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錦輝:創科生態鏈 為邊界打造另類經濟帶

2021-07-14 00:00

對於河套區的規劃,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期望可變成「國際創科中心」,將所有學校及實驗室集中在同一位置。
對於河套區的規劃,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期望可變成「國際創科中心」,將所有學校及實驗室集中在同一位置。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經濟以維港兩岸為重心,近年社會常討論發展經濟新動力,邊境規劃變得非常重要,其中一個亮點要數落馬洲河套區。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創科生態鏈可為香港邊界打造另類經濟帶,期望河套區成為真正的創科中心,提議推動本地大學共同成立國際科創中心,由一個單位管理,同時統籌轉化研究及市場推廣的過程,可加快創科成果落地。他又認為,香港現階段可利用福田保稅區做好兩地法律磨合,待河套區落成後將模式直接搬往該區,更可按保稅區成功例子研究推動香港修訂法例,適應科技及內地市場。

落馬洲河套區發展探討超過二十年,黃錦輝憶述,該地段一開始原打算發展文化旅遊區,至二〇〇五年時召開規劃會議才定下「科創」這個大方向。不過,當時港方認為發展河套不能操之過急,因該地段有濕地、候鳥,具環保價值,需要花五年時間做好環評才發展。時至今天,深圳高速發展,河套區仍要待二〇二七年才有首批樓宇落成,要加快創科步伐,政府公布將在福田保稅區租地方作「二房東」。「我們不能只做二房東,不足夠。我希望可做到臨時港深創科中心的辦事處,不但負責管理或招攬初創進駐,更有幫助初創拓展大灣區市場的支援。」黃錦輝指,初創做生意需跨過一定的入門門檻,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但創科生意一秒都能少,期望政府在初創入駐階段幫助他們降低門檻,例如透過臨時中心協助在內地成立公司的程序、人力資源問題、拓展內地市場、處理內地知識產權事宜等,令香港產品更快落地做生意。

黃錦輝續說,產品落地過程中便會碰到各種細微問題,包括「一國兩制」下有不同法律框架,花大量時間討論如何拉近兩地距離,在推動創科成果落地市場的過程並非好事。他指,可利用臨時港深創科支援中心助香港公司適應深圳法例,甚至推動兩地法律及體制上的融合。他說法律體制融合類似CEPA的構思,不過是反過來,由香港見到深圳情況去調校法例,令香港創科公司更能滲入內地市場,「較大膽的想法,讓深圳變成香港創科的『沙盒』,在這個試驗區實行……如果在河套區有試驗案例,到立法會修例都更有說服力!」

對於河套區的規劃,黃錦輝期望可變成「國際創科中心」,將所有學校及實驗室集中在同一位置。他指出,雖然香港有不少重點實驗室,但大多屬於特定大學,分布零散,且有各自為政的情況;此外大學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的過程並不順暢,因知識產權轉移過程緩慢。他期望多所大學可共同在河套區成立一個國際科創中心,中心內有各大學實驗室和技術,更可集合應用研究、技術轉化及市場拓展等,貫穿上、中、下游,由一個單位作中心管理統籌發展,縮短整個創科產業鏈過程,加快創科成果落地。黃錦輝又同意,香港邊界需有地方發展創科生態圈的「下游」,政府近來提出「再工業化」,他提出,若政府可在邊界設置先進製造的工業園,將可配合河套發展,又因地之利,享受深港人流、物流方便的優勢。當中,若香港北面的沙嶺超級殯葬城有太大反對聲音,他認為政府不妨可重新規劃,例如將該地改劃做「工業4.0區」。

他指出,創科生態鏈及再工業化發展可助香港邊界打造另類經濟帶,「利用香港上游的基礎研究,入河套區做技術轉移;找到最合適應用後便去到下游上端的程序,即市場推廣,可考慮首先到大灣區七千二百萬人口市場;試到好下一步想發大,就會回到香港做下下游的融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