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敍利亞危機十年:茫茫黑夜堅守希望堡壘
2021-07-14 00:00敍利亞危機踏入第十年,這個數字背後蘊含着難以數算的生離死別,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都是由有血有淚的眾多個體一同經歷。從寫實的電影鏡頭,我們理解到國際議題的千絲萬縷,亦看見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在本屆慈善難民電影節的特選紀錄片《秘洞醫院》及《別當我公主》中,我們看見在夾縫中默默堅持的曙光。這些主角所展現的勇氣與毅力,也許能為我們在紛亂時帶來一點慰藉。
堅守這人道使命,為當地傷患者提供象徵希望的最後堡壘,是愛也是責任。她表示:「無論他們在外做甚麼,我們都永不放棄。」
看着大熒幕中數之不盡的傷者,我們或會難以接受這是一幕幕的真實記錄。在這宛如廢墟之地上,許多如阿曼妮及其他醫護人員的人道工作者,均日以繼夜與時間競賽,但在物資供應短缺及有限的人手之下,他們都只能見步行步。敍利亞目前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需要人道支援,逾六百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當地貧困問題亦日趨嚴重,十年過去仍儼如新的人道危機。
生活於戰火中的圍城之內,莫說要為病人取得合適藥物,連基本的糧食也相當匱乏。在龐大的無力感逐步蔓延之際,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扶持成了堅守堡壘的最後防線,正如在片尾阿曼妮收到家人的語音訊息所言:「人們或會在某年某月淡忘這場戰爭,卻會將你銘記在心。」在危難關頭,我們更見與流離失所的傷患者同行之可貴。
敍利亞危機所造成的生靈塗炭,不但是留在當地的人長年累月走不出的夢魘,作為最多難民出走的國家,同時也困擾着約六百七十萬名逃到異國尋求安全的敍利亞難民。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群難民女性多年來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她們都經歷過人生黑暗的低潮。
《別當我公主》中的一名女性——伊斯娜,當年出外與家人吃午飯時卻碰到一觸即發的戰事,她在匆忙中逃難時還是穿着高跟鞋,從天還未光走到晚上才抵達黎巴嫩邊境;有些人在還未來得及與至親道別前便從此陰陽相隔,希柏說:「我跟我的兄弟說:『我們兩星期內就會再見』,但那一天卻從未來臨。」對於在戰爭中失去兒子的法蒂華來說,那種傷痛實在難以言喻:「我在兒子阿默生前開始織這件毛衣,在他被殺後我決定要完成它。但現在,我不想提及它是為誰而織的。」
她們都通過古希臘名劇《安蒂岡妮》(Antigone)尋獲勇氣,面對過往一直壓抑的悲痛和創傷,並找到表達自我的方式及彼此支援的同伴,一步步邁進希望的出口。在我們與《別當我公主》的製片人Sara Maamouri的專訪中,她指出戲劇除了幫助難民女性重新理解過去的傷痛,這齣以女性為英雄而非受害者的劇本,更令她們找到打破當地父權社會性別定型的自信:「無論在電影拍攝期間或在鏡頭背後,這些女性都逐步打破傳統文化對女性的限制,真實活出自我。」
這齣紀錄片亦罕有以加插動畫的形式,讓無法出鏡的女性都能得到發聲的機會。在電影的最後一幕,當中一名受訪者淡然作結:「死亡並非平等。我們只是平凡人,生不為人認識,死亦不會有人知曉。」
也許,記憶縱然沉重,但它是我們活着的憑證。無論敍利亞危機的重量有多難承受,如同生活中不同挑戰一樣,我們也應拒絕遺忘,嘗試從這些在漆黑中依然堅持不懈的人身上找到力量,持續關注世界上受盡苦難而被逼逃離家園的人。
聯合國難民署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