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锦辉:创科生态链 为边界打造另类经济带

2021-07-14 00:00

(星岛日报报道)香港经济以维港两岸为重心,近年社会常讨论发展经济新动力,边境规划变得非常重要,其中一个亮点要数落马洲河套区。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创科生态链可为香港边界打造另类经济带,期望河套区成为真正的创科中心,提议推动本地大学共同成立国际科创中心,由一个单位管理,同时统筹转化研究及市场推广的过程,可加快创科成果落地。他又认为,香港现阶段可利用福田保税区做好两地法律磨合,待河套区落成后将模式直接搬往该区,更可按保税区成功例子研究推动香港修订法例,适应科技及内地市场。

落马洲河套区发展探讨超过二十年,黄锦辉忆述,该地段一开始原打算发展文化旅游区,至二〇〇五年时召开规划会议才定下「科创」这个大方向。不过,当时港方认为发展河套不能操之过急,因该地段有湿地、候鸟,具环保价值,需要花五年时间做好环评才发展。时至今天,深圳高速发展,河套区仍要待二〇二七年才有首批楼宇落成,要加快创科步伐,政府公布将在福田保税区租地方作「二房东」。「我们不能只做二房东,不足够。我希望可做到临时港深创科中心的办事处,不但负责管理或招揽初创进驻,更有帮助初创拓展大湾区市场的支援。」黄锦辉指,初创做生意需跨过一定的入门门槛,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创科生意一秒都能少,期望政府在初创入驻阶段帮助他们降低门槛,例如透过临时中心协助在内地成立公司的程序、人力资源问题、拓展内地市场、处理内地知识产权事宜等,令香港产品更快落地做生意。

黄锦辉续说,产品落地过程中便会碰到各种细微问题,包括「一国两制」下有不同法律框架,花大量时间讨论如何拉近两地距离,在推动创科成果落地市场的过程并非好事。他指,可利用临时港深创科支援中心助香港公司适应深圳法例,甚至推动两地法律及体制上的融合。他说法律体制融合类似CEPA的构思,不过是反过来,由香港见到深圳情况去调校法例,令香港创科公司更能渗入内地市场,「较大胆的想法,让深圳变成香港创科的『沙盒』,在这个试验区实行……如果在河套区有试验案例,到立法会修例都更有说服力!」

对于河套区的规划,黄锦辉期望可变成「国际创科中心」,将所有学校及实验室集中在同一位置。他指出,虽然香港有不少重点实验室,但大多属于特定大学,分布零散,且有各自为政的情况;此外大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过程并不顺畅,因知识产权转移过程缓慢。他期望多所大学可共同在河套区成立一个国际科创中心,中心内有各大学实验室和技术,更可集合应用研究、技术转化及市场拓展等,贯穿上、中、下游,由一个单位作中心管理统筹发展,缩短整个创科产业链过程,加快创科成果落地。黄锦辉又同意,香港边界需有地方发展创科生态圈的「下游」,政府近来提出「再工业化」,他提出,若政府可在边界设置先进制造的工业园,将可配合河套发展,又因地之利,享受深港人流、物流方便的优势。当中,若香港北面的沙岭超级殡葬城有太大反对声音,他认为政府不妨可重新规划,例如将该地改划做「工业4.0区」。

他指出,创科生态链及再工业化发展可助香港边界打造另类经济带,「利用香港上游的基础研究,入河套区做技术转移;找到最合适应用后便去到下游上端的程序,即市场推广,可考虑首先到大湾区七千二百万人口市场;试到好下一步想发大,就会回到香港做下下游的融资。」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