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生態消災解禍 防疫降溫碳中和

2021-06-04 00:00

六月五日 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生態系統恢復」,COVID-19帶來的健康危機,提醒了世人若忽視生物性風險(Biophysical risk),必將替人類、企業和經濟,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COVID-19引發全球反思如何復修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如何緩解經濟活動帶來的各種破壞,包括全球暖化、傳染病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流失等。有國際專家認為生態環境惡化,大自然郊野的消失,是導致人口密集的城市失去公共健康保護屏障的主因。

自然基礎解決方案(NbS),其倡議的核心是透過保護、復原和永續管理生態系統的方式,據統計,NbS可有效地在二○三○年減少三成七的碳排放量,以保持地球升溫低於攝氏二度。相對於NbS,自然氣候解決方案(NCS)則更着重於減少碳排放,以及增加森林和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碳匯(carbon sink)能力。香港位處沿海低漥地帶,屬於氣候變化風險高危城市,政府應避免和減少因經濟和城市發展而破壞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根據減緩層次(Mitigation Hierarchy),從避免、減少、在地復修,以達到「零淨損失」(no net loss),甚至「淨收益」(net gain),作為減輕生態系統影響的最後一道防線。

近日,有社會人士提議發展大欖郊野公園約一百公頃的邊陲土地,興建住宅單位。香港地球之友於一八年土地供應諮詢時已表明立場,我們擔心發展郊野公園先例一開,恐怕將有更多郊野綠地會被納入發展藍圖,對自然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事實上,香港仍有其它土地可供開發使用,例如生態價值較低的「棕地」,其中有些被非法利用變成城市黑點,成為公共衞生和治安的隱患,為甚麼政府不去糾正和改善呢?政府必須就土地發展制定優次,採取生態價值「零淨損失」的指標,平衡因開發行為造成的環境負面影響。

郊野公園和城市樹木是重要的陸地生態系統,樹木若管理不善會有潛在風險。隨着極端天氣日趨頻繁,塌樹意外頻生,一八年「山竹」襲港,導致逾六萬棵樹木倒塌、二十宗傷亡。香港地球之友自一八年成為「香港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畫」合作夥伴,與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和科技大學共同開展計畫,利用智能傳感技術,為城市樹木建立智能監測平台,採用可量化的方法識別樹木倒塌風險,目前全港多個市區和郊區合共安裝了八千個智能傳感器,運用大數據分析,提升樹木管理效率。經過三年努力,計畫已取得重要里程碑,樹木管理辦事處亦會承接研究成果,繼續運用智能傳感技術去管理城市樹木。

世界經濟論壇倡議「兆棵樹計畫」,以「保護、恢復、生長」的行動準則,注重森林的生長,而非單純的種植。習近平主席亦提出「千年秀林」計畫,選擇以百多個樹種提升生物多樣性,預計森林每公頃可固碳三十二噸,相等於單一林木蓄碳量的三倍。按照計畫,二○三五年雄安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達到四成。

原生林的保護,新樹苗的存活,生物多樣性的增值,取決於公眾參與和社區的支持。香港地球之友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郊野公園植林優化計畫」,組織群眾栽種和補種本土樹之餘,還承擔長期護林的責任,安排市民和企業上山除草、施肥、灌溉,不但以栽種多少樹苖來計算抵銷的碳排放量,亦着重衡量生物多樣性和原生林存活的生態價值,綠綠無窮,生生不息。

洪藹誠博士(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