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老有所依有賴及早支援

2021-05-11 00:00

長者無力照顧年邁配偶而犯謀殺後自殺的慘劇,在近日時有發生。事實上,人口快速嚴重老化的香港,人均壽命雖然位居全球首位,長者自殺也並不罕見,只是媒體不是經常報道而已。香港物資充裕,卻竟然能讓這些長輩晚年走上如此絕路,絕對是我們社會的一大污點。

在社區養老的長者或其配偶,一旦患上了認知障礙症、抑鬱症或中風而變得無法自顧,照顧者往往要面對接踵而來的壓力。患病老人除了需要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護理,也會有明顯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照顧者很快便會弄得心力交瘁,甚至精神崩潰。他們需要有專業人士的支援,但是合適的服務並不是唾手可得。香港的安老服務其實也算不錯,但分配卻出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懂得未雨綢繆的長者,連請個外傭也會難關重重,輪候服務更有以年計算的長龍。活在沒有退休保障的香港,若有需要花錢在醫藥費或其他林林總總的護理支出,積蓄可能很快便會見底。遇到苦不堪言的困難,想法消極的長者很易會有輕生之念。

我們社會經歷了這兩年的動盪,不少長者變得深居簡出,親友也減少了定期探訪。這段時間香港人整體的情緒大幅下滑,而長者更是重災區。試想一個整天困在家裏的長者,如果還要獨自承受着當照顧者的生活壓力,而且求助無門,又怎會不感到抑鬱呢?筆者相信近兩年香港長者抑鬱症的病發率應遠大於一直以來的百分之十至十五。患上抑鬱症的長者大部分不會主動尋求協助,加上公立精神科專科服務也是供不應求,情況實在令人憂慮。

如果社區人士能更加留意長者情緒問題,遇到有困難個案便即時帶到家庭醫生處求助,問題往往不難處理。因此,政府應該在疫情期間加大力度宣傳,提倡及早診治。同時醫學界也要多教育同業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協助家庭醫生做好把關工作。另外,如果要避免有此需要時不知所措,長者們便要做到未雨綢繆,懂得預早申請合適的服務。並不是所有長者都有機會接觸社工,因此家庭醫生往往是提供這方面資訊的最佳人選。要做好這一點,有關政府部門便要主動聯絡社區上的醫生,提供有關資料,並協助醫生去做相應的評估。

長者退休村的概念在外國及內地行之已久,住戶通常既能在保留私隱之餘,過着充實的晚年生活。能夠獨立生活的長者,固然能享受到社交生活和醫療支援的好處。一旦他們失去了自顧能力,也能夠適時接觸到服務提供者,而不至於求助無門。要提供這類長者退休村,政府必須以大量誘因去鼓勵私人機構作出相應的投資,並為此提供土地及軟硬件上的支持。今天不斷有人找新的商機,只要政府肯去推動,銀髮市場潛力是絕對不能忽視的。

沒有經歷過這份無奈,是難以感受到那股傷痛。本人建議在努力抗疫之餘,從政者也可以偷閒一看影帝安東尼鶴健士的《爸爸可否不要老》,保證會對此問題有新的體會。

黃以謙

精神科專科醫生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