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變天 中環畫廊大遷徙

2020-12-24 00:00

中環是香港重要的商業中心,也是文化藝術集中地,本地以至國際畫廊林立,然而,受到新冠肺炎的打擊,今年卻有畫廊大遷徙之勢,當中不乏重量級畫廊離去,疫下變天,有何啟示?

無可否認,今年中環藝術版圖變了樣。好像漢雅軒搬回葵涌的倉庫及展覽空間,遙望荃灣南豐紗廠;另一本地著名畫廊季豐軒,遷至柴灣,成了「柴灣尾」藝術區一分子;國際畫廊貝浩登,落戶尖沙嘴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跟香港藝術館為鄰;另一國際畫廊Ben Brown Fine Arts移師黃竹坑,壯大該地藝術生態圈。還有更多中環畫廊離去,甚至結業,相關版圖似乎仍然在改寫中。

2017年從中環善慶街搬到畫廊商廈H Queen's的方由美術(Galerie Ora-Ora),亦於今年撤出中環,進駐西營盤的西浦189空間,現時舉辦Stephen Thorpe首個香港個展《半意識》,展出其最近以角落和街機為主要繪畫物件的系列作品,展期至明年1月16日(六)。

「新空間可以做多些不同類型的展覽。」看到同行搬家的搬家,結業的結業,於2006年創辦方由美術的梁徐錦熹博士(Henrietta),拋下這句話:「今年可說是『Shaking the World』。」

中環租金高昂,不易負擔,不少畫廊以至商鋪,在艱難時期,以離開為應變,無可厚非。Henrietta坦言,自去年社會運動,乃至貿易戰、今年的疫情大流行等等,方由美術所受的衝擊不小,「在H Queen's撐得很辛苦」,「我們不是給收藏家一份展品資料,就讓作品賣清光,而且疫情也叫國際收藏家不能來港。」藝術潮流也對本地藝術市場造成影響,「我稱之為『Fast Art』(即食藝術),國際畫廊正在一窩蜂追捧,但重量級的本地畫廊,都不在做這類型的藝術,所以在策略上稍微靜了下來。」

她不止一次強調,畫廊最重視的是旗下藝術家,首先要保護他們,還有公司同事,只要維持到「生命線」,其他事情,相對彈性處理,「我都想續租H Queen's,但既然高攀不了,不如離開。」搬到西營盤,先穩定下來,未來的事,再作部署。她稱,每一家畫廊都有不同商業模式、藝術家和顧客,所選落腳地也不一樣,譬如她曾考慮把畫廊搬到黃竹坑,「但我們的藝術家,較少做大型裝置作品,我們亦有較多客人從事金融工作,所以黃竹坑較不適合。」無論搬到哪裏去,她都跟旗下藝術家有良好溝通,至於客戶,「最緊要地點方便,不過香港到處都四通八達。」

Henrietta認為西營盤現址不錯,但未必是方由美術長遠發展之地,又指中環是不可取代的,「中環價值」仍在,畢竟地段方便,人流暢旺,坦言有機會仍想重返中環或相鄰地區,「我們剛於H Queen's開業時,每周有數千人次來訪。」也因中環站跟機場快線香港站相連,成了許多國際收藏家來港必經之地,上機前在H Queen's或其他地方逛逛,大有人在,只要疫情一過,國際交流重新接通,就能重上軌道,「如果西九設畫廊生態圈,或許也做得到。」她覺得甚麼地區都不緊要,最重要是有藝術群體,大家肯凝聚就行。「中環對畫廊不可取代,但不代表香港發展不出另一個畫廊生態圈,但不是一個取代一個,畢竟客路和風格特色都不同。」

畫廊版圖或有變改,網上展覽卻打成一片,蔚然成風。方由美術是最早推出「網上展廳」的本地畫廊之一,未來將繼續實體網上並行,「我不覺得網上展覽可以完全取代實體展覽,但重要性將愈來愈明顯。」她稱疫情令普羅大眾更擁抱網絡世界,「已回不了頭。」

說到底,她對香港藝術的未來仍感樂觀,又指當代藝術的趣味性,在於藝術家以甚麼手法,反映當下發生的事情,既然本地藝術家造詣成熟,「而且香港近年發生那麼多事,更是有話要說、創意無窮,香港藝術一定會好。」

難以估算疫情陰霾何時了,來年中環以至香港的畫廊版圖隨時再度「執位」。只願明天會更好。

文:黃子翔 圖:方由美術及藝術家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