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情周记】陈方安生未待执法高调引退

2020-06-29 08:07

陈方安生日前宣布退出政坛。资料图片
陈方安生日前宣布退出政坛。资料图片

     《港区国安法》出台前夕,政界热议的并非部分法律界对法案的批评或反对,而是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宣布金盆洗手,退出政坛。陈方安生曾在港英及特区政府担任高官,在这个时候高调宣布离场,及时抽身,自然特别瞩目。

  中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作出为香港订立《国安法》的决定,草案迅即于上周在人大会议审议。完成所需程序后,法例会纳入《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实施,估计特区政府会于这几天公布,有机会在「七.一」回归纪念前后正式生效,香港特区政府的整个管治法律架构,自此揭开新的篇章。

美立法反制政客更忐忑

  立法之后的下一个步骤是如何执法。正如政界中人所讲的,《港区国安法》不能取代《基本法》廿三条,香港仍有需要就廿三条立法。廿三条与《港区国安法》条文虽有重叠,但内容不尽相同。二○○三年政府按《基本法》规定,尝试自行立法,经各界反覆商讨之后,条文实质上已经变成「无牙老虎」,无甚杀伤力,中央当时亦同意了,只要法案通过,香港算是完成了应尽的宪制责任。当时香港社会虽然有很多不满的声音,但政治上仍比较平静,很多人都觉得即使立了廿三条,多数会是备而不用,可惜法案最后还是临门失脚,不获通过。

  香港这几年经历了连串的社会运动,去年政府修订《逃犯条例》触发黑暴的反击,令到本地政治环境不安定因素大增,当中更见到有人高调宣扬「港独」意识,有政客跑到美国要求美国介入支持,甚至制裁香港和中国。这些和外国势力「勾结」要分裂国家和颠覆国家政权的行为,最终逼得中央要即时为香港订立《国安法》,以免情况愈演愈烈,变成一发不可收拾。

  在环境变得如斯恶劣后,《港区国安法》生效之后,究竟如何在港执法,自然备受各界关注。就在这个时候,在李柱铭狠批提倡揽炒的人一无所知,又质疑革命失败对香港有何帮助的同时,年届八十的陈方安生高调宣布,受女儿上月离世打击,决定不再参与公民及政治工作。其实,此前政圈已盛传陈方安生因为私人问题有意淡出,意外的只是她在这个时候选择这样高调宣布退场而已。由于《港区国安法》出台在即,自然有人联想陈方安生此举可能是想与此前的种种行为撇清关系,以免受到《国安法》的制裁。

  陈太曾担任港英高官,见证香港回归前夕,港英政府解散了设在警队内的政治部,以处理和维护香港及英国的国家安全事宜。在《港区国安法》生效之后,坊间估计,政府也会在警队内成立调查机构,有人形容是重设「政治部」,陈太应该明白立法前后政治生态的改变。

  在人大通过《港区国安法》的前夕,美国参议院亦通过了《香港问责法案》(此前称为《香港自治法案》),授权美国政府部门以金融等制裁手段惩罚有侵蚀、损害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员和实体。

期望有法不用是太天真

这条法案与去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内容相似,只是制裁门槛更低。这法案是否得到众议院的通过(估计机会很大)和总统特朗普的同意并签署?仍有待观察,只要当初有份推动美国以立法方式介入干预香港事务的政客,心情可能就更加忐忑。

  政界相信,美国最终是否通过《香港问责法案》,对中央会否就《港区国安法》执法,影响不大。中央今次决定立法,是看到了过去几年本地局势不断恶化,有人以香港作为颠覆中国政权的基地,鼓动香港人违法达义,想在香港搞「颜色革命」。这种情况如不制止,继续让其发展下去,不但会破坏香港稳定,最终也会影响到国家,以至中央的政权。这种威胁已经变得颇为实在,如果有人以为中央会因为美国通过所谓《香港问责法案》或其他国家的反对甚至制裁,在《港区国安法》执法方面变得手软,未免想得过分天真,这样一来,挑战中央的游戏就不像以前那样轻松好玩。

  陈方安生在港英政府当了三十六年高官,回归后在董建华当特首的时代做了五年的政务司司长。香港回归之后,港人无论是各方面的自由度,都比殖民地时代大幅增加了,陈方安生其实最清楚不过,而她偏偏以为港人争取民主自由为名,鼓动港人甚至与美国人联手破坏香港稳定甚至危害国家的事情。《港区国安法》已经出台,至于中央会否严厉执行,从李柱铭急急转軚和陈方安生高调宣布金盆洗手,与政治划清界綫,或许正反映了法例的震慑作用。

  香港在港英时代,从来就是一个经济城市,当时香港由于政制不开放,政治环境比较单纯,经济发展反而更快,又吃尽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成为国际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可见香港的前途是在于经济发展而不是政治中心。中央订立了《港区国安法》,目标就是要稳定香港的政治局面,希望香港能够重新回到经济挂帅的日子,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所以如果有人要一如以往行事,期望有法不用显然不切实际,在这个估计下,像陈太这样高调宣布告退,自然就会引起很多政治上的解读。

特约作者:陈约翰
港情周记

编按:原题为「未待执法高调引退」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