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贤 - 从关爱到自爱 以「台」代「尺」|谈经论学

2023-12-03 12:52

冯汉贤 - 从关爱到自爱 以「台」代「尺」|谈经论学
冯汉贤 - 从关爱到自爱 以「台」代「尺」|谈经论学

「关爱」是教育局提倡的10个首要培育的价值观和态度之一。在局方于2021年发出的《价值观教育课程架构(试行版)》文件中,便这样形容:关爱是「用关心和爱,理解别人处境和需要。培育学生关爱,能以亲切和关怀的态度与家人、师友相处,推而广之能关心社会弱势社群的福祉,甚至爱护天地万物……」

笔者对以上演绎十分赞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培养学生的关爱精神,期望他们要多关怀他人(近至家人、朋友,远至社区上素未谋面的人)。然而,笔者发现在以上引文中,好像缺少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关爱对象,你们发现到吗?你可能会想:「已说到由近至远,由家人至天地万物,怎会还有遗漏呢?」答案是有的,就是「自己」。

近年,多项调查发现,青少年压力指数持续偏高,精神健康问题亦见严重,当中不少对人生和生活有较为消极的想法。因此,在我们教导学生要多关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应鼓励他们爱惜生命、热爱生活——「自爱」。那老师又可如何帮助学生更「自爱」呢?本篇,笔者尝试借「尺」谈之。

社会上,到处都存在着「比较尺」,在学校也不例外,如在「学业尺」上的你优我劣,彷佛只要在尺子上落后短板,就等于己不如人,失去自信、自尊乃至自爱。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学校和老师应更尽可能地以「台」代「尺」。「台」是指平台,「尺」必分长短,「台」则可没分优劣,大家都有位站。例如,学校可以设立更多课外活动选择,让学生参与所好,发挥所长;又例如,学校的生涯规划可因应学生的个别情况,引导他们向着自己更合适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青少年心理成长问题错综复杂,须多管齐下。除了预防性及补救性工作外,发展性工作也必不可少,通过发展自我、发挥所长,可让学生建立自尊、自信,「自爱」的态度便较易形成。电邮:[email protected]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副校长、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老师、卓师会德育及公民教育范畴召集人。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12月1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冯汉贤 - 共通能力的培养|谈经论学

冯汉贤 - 记忆在学习中的角色|谈经论学

冯汉贤 - 前置方法 后设认知|谈经论学

冯汉贤 - 提升学生驱动力的三常法|谈经论学

冯汉贤 - 校外评核 自我完善的契机|谈经论学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