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仪 - 练习的迷思|家长教室

2023-11-14 12:54

郭敏仪 - 练习的迷思|家长教室
郭敏仪 - 练习的迷思|家长教室

在电视上看到家长在书展抢购一大叠的「练习」,令我有感而发。育儿及教养是个大议题。受到外在风气、环境及家人的相处而有所变化,谁也不敢说自己是专家,根本没有一本通书可适用于所有家庭。

作为一位育有16岁女儿的家长,孩子小学阶段我亦曾经历「练习」的诱惑。当时我持守着一个理念:只为孩子安排针对性的练习,即主攻她不太明白的范畴。然后我为她选择一本合适的练习,每次练习也只历时15至30分钟。如此便避免了漫无目的的重复操练。

我曾与一位有读写障碍就读小六孩子的母亲讨论「练习」这议题。她曾为孩子跟不上课程进度而着急。孩子的中文能力远低于小六程度,倍感乏力的同时,家长亦深感无助及迷失。通过讨论,家长醒悟到不应执迷于让孩子追上课程进度,反而要从孩子角度出发检视情况。既然他的中文能力只得小三程度,我建议妈妈可在假期安排适合程度的练习,让他重拾「正确地完成」的成功感;其他时间则让他选择做喜欢的事。如此,家长就知道不应被追分数及进度的教育制度牵着鼻子走,而是度身订造孩子成长所需求的恰当养分,从而让孩子寻回学习的乐趣。

回顾我女儿6年的小学阶段,我的切身体会是︰不是不需要给孩子做练习,但选择练习时要精炼准确且具目标性。我女儿因此学懂自发性选择一些合宜的练习作温习之用。对于一些拿捏不准的题目,她更会反覆搜寻合适的答案来重温,而我亦暗暗地发现她那自行完成任务后的满足。

女儿的懂事令我感恩,亦促使我乐于与同路人分享我的经验来解开纠结「练习」的迷思。期盼我的分享能令更多家庭取回教育的主动权,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盼望的晴天。

(欢迎读者就有关内容,致电香港青年协会家长全动网热綫:2402 9230,查询时间为星期一至五上午9时至晚上6时)


郭敏仪
本栏由香港青年协会家长全动网社工及嘉宾轮流执笔,与读者分享亲职教育经验;本文作者为本单位资深家长嘉宾郭敏仪女士。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11月14日教育版专栏「亲子同路」。

延伸阅读:

黄筠媛 - 短片风潮下的亲子互动|家长教室

郑芷琪 - 「不用怕」与「慢慢来」|家长教室

文廸 - 安全感的启示|家长教室

凌婉君 - 孩子升小新开始|家长教室

Laura - 孩子打机成瘾的背后|家长教室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