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室 | 到底要不要做个好人?坚守道德正义就会有好的人生吗?

2023-12-03 14:00

日常生活充斥著各式各样的道德两难,决策和选择的难题。大至人生重要决定,小至日常生活的琐事,其实都蕴含着道德判断和抉择。道德直觉人人都有,但到你真的遇上考验,又真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吗?假设如果当你遇到不义之财,你又真的能拾金不昧,物归原主吗?如果你把它据为己有,又真能睡得安稳吗?其实人生有时候做坏事,实在比做好事开心,为甚么我们还要做个好人呢?各位读者,做个「好人」对你来说重要吗?「正义」是圣人推崇的价值,但又会有几多凡夫俗子能够达到圣人的标准呢?谚语「善有善报」时有听闻,理想世界中,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自然有对应的惩罚。然而,现实总难如愿,做好事未必总是有好结果,反之亦然。我们一起讨论不同的论点再了解一下柏拉图对「正义」的看法吧!

柏拉图石像
柏拉图石像

哲学家:柏拉图(Plato, 公元前429年-公元前347年)
【金句】

  • 正义因本质而赐福于其所有者;不正义因本质而贻祸于其所有者。
  • (正义是)灵魂的各个部分都充分调和。
  • 正义是快乐和成功人生所必需的。
  • 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

好人有好报?

「正义」在古代希腊哲学上属于伦理学和美德的问题,是有关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人格特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介绍柏拉图之前,先谈谈为甚么要做「好人」?我们自小便听过长辈的教诲:「好人有好报」,比如今天你帮婆婆拾起散落一地的苹果,明天别人也有机会帮你拾起滚落一地的零钱。听起来没甚么大问题,但其实不然。现实中「德福」未必一致,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未必就能过上幸福的人生,例如德兰修女一生救助穷苦大众,死后更获封圣人,但她其实长期在贫民区生活,曾以行乞维生,而且自18岁开始,直到87岁死去也无法家人相聚,似乎与一般人认知的「幸福」有点距离。

 (图片来源:尹雅白神父)
(图片来源:尹雅白神父)
 (图片来源:BBC)
(图片来源:BBC)
 (图片来源:Crux Catholic Media)
(图片来源:Crux Catholic Media)
 (图片来源:immstories)
(图片来源:immstories)
 (图片来源:USA Today)
(图片来源:USA Today)

既然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为甚么我们不作恶呢?其中一种回答是以「法律」上的正义去规范社会、管理臣民。我们订下明文规定,做违反法律的事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就算不违法,例如说谎,也会遭人唾骂,名声受损,承受相应的后果。退一步说,若我们真的因为做好人,而过上一段幸福美满的人生;或者相反,因为害怕承担做坏事的后果而做好人,那么「正义」其实只是一种经过计算得失后的决定,只和自身声誉有关,这似乎与古代希腊哲学家所推崇的「正义」并不相称。

终审法院上的女神像是正义女神泰美斯(Themis),象徵着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精神。
终审法院上的女神像是正义女神泰美斯(Themis),象徵着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精神。

盖吉氏的隐形戒指

事实上,古希腊哲学家格劳康(Glaucon)曾提出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盖吉氏的隐形戒指」(The Ring of Gyges):有位牧羊人叫盖吉氏,他有一只令人隐形的戒指,他借助戒指的力量做了皇帝,更抢了人家的皇后。格劳康藉此提出,若我们都拥有这只戒指,好比得到一块「免死金牌」,做任何坏事后都不会被惩罚,那么我们还需要做一个「正义」的人吗?说完这个故事后,格劳康划分出三种「善」(Good),第一是这种价值本身就值得追求的,例如快乐;第二是既为了价值本身,亦为了其带来的后果,例如健康和知识;第三就是这种价值本来是一种负担,但因为它带来的后果,我们仍然会追求。格劳康通过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属于第三种「善」,这种看法不正是华人社会普遍流传的「恶有恶报」吗?

「盖吉氏的隐形戒指」(The Ring of Gyges)
「盖吉氏的隐形戒指」(The Ring of Gyges)

古希腊三哲之一柏拉图却认为,「正义」属于上述分类的第二种,「正义」本身就具有值得追求的价值。他在著作《理想国》中比较正义和不正义的人生,他认为不正义的人有「独裁者的灵魂」,常处于迷乱、恐惧的状态,而正义则使人「灵魂的各个部分都充分调和」。例如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商人,自然常常也疑心别人算计自己,而不得一日安睡,他或许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却无法得到安定的心灵。说到这里,各位同学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其实《论语》的两句话:「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好总结今日我们讨论「正义」的内容。说不定,若孔子和柏拉图尚存于世,会为彼此的贴文互相点赞吧。

图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所绘壁画「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thens)。在透视点的二人分别为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
图为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所绘壁画「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thens)。在透视点的二人分别为柏拉图及亚里斯多德。
《在雅典学院听哲学课:跟著拉斐尔名画认识14位古希腊哲学家》以经典名画讲哲学,即使你哲学零基础,也会感兴趣的哲普书。
《在雅典学院听哲学课:跟著拉斐尔名画认识14位古希腊哲学家》以经典名画讲哲学,即使你哲学零基础,也会感兴趣的哲普书。

文: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卢家彦;图:网上图片

延伸阅读:哲学教室 | 迷失在语言游戏
订阅《星岛校园报》连环送学习天书及网上练习,立即浏览了解详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