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减少厨馀缓解堆填困局

2022-10-26 00:00

根据环保署公布的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二○年的统计数字,二○年弃置于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总量达三百九十六万公吨,平均每日一万八百零九公吨,厨馀的成分最多,达三千二百五十五公吨,占整体三成,其次为废纸(二成四)及废塑胶(二成一),反映市民源头减废意识薄弱。
厨馀属有机废物,大量埋藏在堆填区中相当可惜,因为它可转废为能。为纾缓堆填区压力,环保署于北大屿山小蚝湾建设了香港首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名为O.PARK,这中心自一八年七月起全面运作,采用厌氧分解技术将厨馀转化为生物气以作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残馀物可转成为副产品堆肥,用于园林绿化和农业生产用途。而所生产的电力除供中心使用外,预计每年亦可输出约一千四百万度的剩馀电力,相当于约三千个家庭的用电量。
另外,为减少厨馀运送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环保署于一九年开始在大埔污水处理厂开展首个「厨馀、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画,目的是把大埔工业邨的厨馀运送至邻近的厨馀预处理设施转废为能,而不是弃置于堆填区,这不但有助保留堆填区空间,还大幅减少进出大埔区的垃圾车数目及其车程。同时,透过厨馀与污泥作共厌氧消化过程,每日可回收高达五十公吨的厨馀,可产生生物气体电力,供污水处理厂使用,更能达致部门协作(环保署和渠务署)、一址两用及共同处理的多赢局面 。
为方便收集民间厨馀,政府自一八年七月起推行厨馀收集先导计画,与非牟利机构,连系工商业机构、社区团体、学校及其他环保团体,共同协作厨馀回收。但现时的厨馀收集先导计画,多集中在工商界,而欧洲、台湾、韩国等地早已实行家居厨馀回收,香港的发展步伐相对落后,要令更多市民参与厨馀回收计画,方便的回收方案和设备是个中关键。
提供更多分类 鼓励市民参与
现时由环保团体推行的家居厨馀收集先导计画,是把智能厨馀回收箱放在屋苑内,然后为居民登记该屋苑专用的「绿绿赏」积分卡,居民在回收箱扫描卡背的二维码,「嘟」一声后,便可投入回收物兼赚取积分。不过,厨馀回收有很多限制,必先要作出适当分类,令很多市民感到不便。例如只收蔬菜、水果、汤渣、茶叶和咖啡渣等。但不回收食物包装袋、过硬的大型骨头、过多水分的厨馀,亦不接收园林废物、动物粪便和医疗废物等,相信要提供更多的智能分类设备,方可鼓励市民积极参与。
有统计指,全球每年有三分一食物从未被食用或使用过就已直接被丢弃,而全球出产的蔬菜水果浪费比率更高达一半。要有效减少厨馀,改变日常饮食习惯和食物分配模式才是可持续方案。外地有人以人工智能按照丢弃的食物数量,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厘定食材的采购分量,既减少餐厅厨房的食物浪费,同时又节省成本开支。本港也有初创企业研发了全港首个「惜饮惜食」手机应用程式,致力连结餐饮业与消费者,将剩馀的食品在平台上架,并以优惠折扣发售,减少浪费食物。
全球有逾八亿人口正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而新冠疫情加上战争遗祸,更令饥饿人数直上升,我们应该珍惜食物,不作浪费。只要养成「惜食、减废」的习惯,减少厨馀,就能减轻本港堆填区压力,还有望纾缓环球粮食供应紧张。
邓淑明博士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
社会科学学院地理系及建筑学院客席教授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