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笔论政|为专科门诊轮候时间订绩效指标

2022-10-26 00:00

上星期,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当中提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以「重预防、早治疗」方针重整医疗体制,方向正确。对于市民长期诟病,公立医院专科门诊轮候时间过长的问题,亦提出多管齐下的方法,目标是把内科专科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在下一个年度缩短百分之二十。
行政长官敢于触碰社会上的老大难问题,并为此提出绩效指标,让公众更容易掌握施政成效,做法值得一赞。而为内科稳定新症轮候时间设下指标,大家更不会反对。然而,面对香港踏入超高龄化社会,医疗需要预计急增的情况下,当局往后必须加大力度,持续改善指标的深度及阔度,才可以让市民确切感受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及改善施政带来的幸福感。
须持续改善指标深度阔度
先讲这项指标的深度,轮候时间减少百分之二十是一个甚么概念?以我比较熟悉的九龙中联网为例,去年七月至今年六月底,内科稳定新症轮候时间,最长达到一百一十五星期,即大约二十六个月。就算《施政报告》提出的目标完美落实,病人都要等二十一个月才可以首次就诊。而且这个数字并非最长,如果从全港七个联网层面来看,最严重的港岛西,就算缩短了百分之二十,稳定新症也可能要等二十六个月,即两年以上才可以首次见到医生。面对这个情况,市民不但会担心「小病变大病」,更难免会质疑行政长官所讲的「重预防、早治疗」的医疗方针,能否真正落实?
再讲指标的阔度。本港人口老化问题严重,一位长者可能「眼又蒙、骨又痛」,又有糖尿病或高血压,随时要向三、四个专科求诊。再以长者人口比较多的九龙中联网为例,眼科的轮候时间,就比内科长,更经常高踞全港各个联网的首位。根据医管局最新数字,眼科稳定新症最长要排队三十五个月,即要等待接近三年才可以求诊,与去年相若,市民真的等到无眼睇;另外,骨科也是九龙中居民的另一个痛点,轮候时间可能长达二十五个月。顺带一提,如果需要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更有一成患者需要等待至少四十六个月,即接近四年才可以安排,情况绝不可接受。
可见,《施政报告》关注的内科,只是众多专科门诊其中一项,而且轮候时间,亦未必是各专科门诊中最严重的「重灾区」。
为此,笔者促请当局一方面从不同方向:包括增加医护人手供应;扩大公私营医疗协作计画;分流专科病人至基层医疗;以至发展预防性医疗服务等,为公营医疗系统扩容增量,缩短目前专科门诊轮候太久的问题,同时以《施政报告》提出的绩效指标作为起点,以更进取的态度,逐步就各项专科门诊稳定新症的轮候时间中位数,制订切合市民期望的绩效指标。
李慧
民建联立法会议员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