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禮失求諸野 死結無法解
2021-12-08 06:40
新世界打算捐出一幅位於新界西的地皮作試驗計劃,預計可建三百個實用面積介乎三百呎至五百五十呎的一至三房單位,估計三百呎單位屆時售價為二百七十萬元,呎價約九千元,若等如市價的六成計,該單位市價為每呎一萬五千元。
新世界這個提議,可以說是私人起居屋。新世界捐出地皮,並負責興建出售,擺明車馬並不牟利,變成社會服務。當然,政府需要同意相關計劃,並要在規劃方面予以配合,修改土地用途。
看完新世界的建議,我大有「禮失求諸野」的慨歎。
第一,新世界這個計劃值得支持,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服務計劃,讓年輕人可以低至百分之五樓價上樓,以最細的三百呎單位為例,首期只需十三點五萬元,很多人正在申請居屋的年輕人也應該負擔得起。
第二,數量不多,杯水車薪。新世界建議捐出的地皮,只可以興建三百個單位,其實,就算三千個,甚至三萬個單位都不夠。現時政府推出居屋計劃,動輒都會有超過十萬份申請,渴求上車的年輕家庭數以十萬計。當然,我們不可以怪責新世界推得少,只能怪政府做得少。
第三,供應太少,樓價暴升。大話最怕計數,因為一看數字就會知道實情。一九九七年,市區樓價建築面積呎價升至一萬元,我當時正在財經報紙工作,某天,負責地產版的同事大叫:「樓價終於過萬啦!」時至今日,市區樓價每呎兩、三萬元的,比比皆是,大家都好麻木了似的,不當一回事。然而,在香港回歸的前後,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每月大約一萬元,而現時的工資大約只有一點二、一點三萬元,樓價卻升了兩、三倍,試問他們如何買到樓呢?
樓價貴與供應減少,絕對有直接關係。單是一九九七年那年,港英政府出售了三萬個居屋去平抑樓價。但是,相對於現時政府一年只推出幾千個居屋單位,公營房屋供應數量劇減,私樓那能不貴呢?
回歸之初,政府興建居屋的高峰期,是在董建華年代,二○○一年建屋量超過三點四萬個。其後因為樓市爆煲,大量減建。到了二○○五年之後,曾蔭權更完全停建居屋和開發土地。董建華當了七年特首,平均每年興建居屋一萬三千五百個單位,而林鄭月娥任內的四年,平均每年只興建了五千一百個單位,居屋供應大幅減少,變相逼市民買私樓,樓價那能不貴?
第四,問題核心,還是政府。政府最高層認為香港現時的房屋供應,在眾多的限制之下,政府已經做到最好。但市民對這個所謂「已經做到最好」,自然不收貨。
有立法會候選人投訴,政府這個「好官我自為之」的態度,令到從政者極之難受,因為他們擺街站或洗樓,經常被市民因住屋問題而臭罵。難怪有不少立法會候選人,在選舉論壇上與政府大唱反調,提出要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起樓。
禮失求諸野,向來都不能解決核心問題。正本清源的做法,是來屆政府要承認,現時的建屋量遠遠不夠,要重新規劃能大量增建房屋的計劃,例如居屋,每年最少要提供兩萬個單位,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政府設定目標之後,要從尋找土地來源,到完全改變現時造地和建屋的整個諮詢和決策的過程。政府要換腦袋、換思維,才可以解決香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樓價租金高企這個頑疾。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