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千年一遇洪水的反思

2021-07-23 06:33

河南鄭州被據說是五千年不遇的暴雨侵襲,地鐵五號線完全被雨水淹沒,電力系統也受損,沒有了電力供應。有列車困在通道內,由於救援通道被水淹沒,救援人員只能利用繩梯到現場拯救被困者,單是地鐵事件造成十二人死亡。

現在,全球極端氣候頻發,德國洪災、中國暴雨,恐怕都和地球的氣候異變有關。觀察鄭州這次的暴雨成災,有點值得反思。

一、驚人降雨是災難主因。現代的城市設計,包括樓宇和公共運輸系統,都會有災難重現期的假設,例如地震和水浸的防禦系統,是預計多少年一遇的災難。但是,這次鄭州的降雨,實在太驚人,由七月十七日起,鄭州連續三日天降罕見特大暴雨,累計雨量超過六百一十七毫米,差不多是以往全年雨量六百四十一毫米總和,三日落了一年雨。在事發的七月二十日下午四至五時的短短一小時,更集中落極大暴雨,雨量高達二百零二毫米,接近香港黑色暴雨警告七十毫米標準的三倍,一小時落了過往三分一年的雨量,將一百零三個西湖倒向鄭州,令到所有的安全保障系統都超標崩潰了。

二、地鐵停駛的兩難。災難過後,有一種評論是如果鄭州地鐵公司能夠早一些停運,例如半小時,地鐵在雨水倒灌入隧道前已經停駛,就不會有乘客被困在列車之內。當然,這只是一個「事後孔明」的評論,事前沒有人預知暴雨如此之大,也不知大水何時會湧入隧道內。鄭州地鐵公司的安全部門主任對傳媒說,當時考慮到惡劣天氣下,地鐵是市民回家的唯一希望,因為所有其他交通工具已經停駛,所以要努力撐下去,盡量不停運,以免影響市民回家。與此同時,亦一直安排抽走湧入站內的洪水和堆起沙包阻止洪水湧入。到下午六時,實在撐不住才宣佈停運。鄭州地鐵公司的解釋,反映了兩種判斷的衝突,一方面是要方便市民回家,另一方面要保障行車安全,這種臨場判斷並不容易。

三、「海綿城市」失效理論。鄭州是交通大站,有一千二百萬的人口。城市建設不算落後,又投資了五百億元去搞所謂的「海綿城市」疏水工程。鄭州出現大水災,「海綿城市」自然被質疑為失效。

不過,有內地排水專業分析,內地城市的雨水,主要靠地下的雨水管道排出河流或者大海,而且主要是重力管道。另外,也會在部份地區設雨水泵站,用水泵將雨水抽走。一般道路的雨水管道的排放能力,會按當地三年內最高的降雨量設計,而主要幹道的雨水管道則按五年至十年的最大降雨量設計。就算是最大排水量的洩洪暗渠,也只不過是按二十年一遇的最大降雨量來設計。鄭州投入的「海綿城市」工程,不會預計會出現五千年不遇降雨量。

有人或許會問,為甚麼不做千年最大降雨量的設計呢?這涉及兩個原因,一個是地下管線已經很多,根本沒有太大的空間容納巨型的雨水管道,限制了雨水收集的能力;另一個自然是資源的考慮。城市公共設施當然愈大愈好,但大而無用的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城市雨水管道的促流能力,也不會預計會出現千年不遇的洪水來襲。所以,今次事故,並非簡單的鄭州海綿城市設計失效,而是雨量實在太大,遠超所有海綿城市系統工程的負荷能力。

四、中國的「一方有難,各方馳援」繼續發揮奇效。自然災難不能夠完全防止,中國在災難之後的救災能力超班,主要是能夠在極短時間內調動全國的力量去支援。我有朋友的朋友是廈門的救援隊伍,當天晚上已飛抵鄭州,協助救援。原來至少有七個省一千八百人搶赴鄭州協助救災。相比之下,美國邁亞密塌樓之後,主力的救援人員要在七十二小時之後才到達現場,救人慢條斯理。中國政府投入巨大力量去盡速救人,遇上特大天災時,也可以盡量減低死傷人數。

五、要改善預警機制。事後看鄭州的情況,亦考慮到極端天氣,未來還不斷會出現,黑天鵝已變成白天鵝。除了要研究如何加強城市洩洪能力之外,還要改變現時的預警機制。香港有黃色、紅色和黑色暴雨等預警機制,當預知會有大暴雨來臨的時候,政府發出預警,叫人留在當地,不要外出。鄭州當天遇上大暴雨的時候剛好是下班的高峰,如果有類似黑雨的預警機制的話,政府可以叫市民留在原地,不要乘搭地鐵回家,到預警解除後才離開,便可以減少人命傷亡。

天災難免,要在天災過後,反思問題,研究改進,才可以不斷進步,減少傷亡。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