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變身校園大使 教你土力學 防斜坡事故|STEM教室

2024-10-02 14:00

山泥傾瀉是香港常見的天然災害,平均每年錄得約三百宗事故報告,而土力工程處正是專門防治山泥傾瀉的政府部門;平日除了默默完成工程任務,例如評估和加固山坡、改善排水系統等等之外,更會致力教育公眾,加強市民的災後應對能力,減低傷亡。

日前記者有幸獲邀,隨「土力工程處」到訪聖公會鄧肇堅中學進行《校園大使計畫》,通過工程師親自主持的講座、工作坊和小型展覽,既和各位同學分享斜坡安全和地理小知識,亦讓大家了解一下土力工程師的日常工作。今期《STEM教室》與你分享當日的活動花絮之餘,亦讓同學看看土力工程師如何活用書本知識,防止災難發生。

化身校園大使的土力工程師,在講座中以日常生活例子引入,分享斜坡安全知識。
化身校園大使的土力工程師,在講座中以日常生活例子引入,分享斜坡安全知識。
在岩土辨識工作坊中,同學可以拿着風化程度不同的石頭,仔細分辨當中差異。
在岩土辨識工作坊中,同學可以拿着風化程度不同的石頭,仔細分辨當中差異。
同學正專心細讀展板。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包括香港地質、山泥傾瀉的科學知識、氣候變變化、可持續發展等主題。
同學正專心細讀展板。展覽內容豐富多元,包括香港地質、山泥傾瀉的科學知識、氣候變變化、可持續發展等主題。

香港山多平地少,夏天時有暴雨,加上人口密集,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為了獲取更多空間,改造了不少天然山坡,建成平地,增加了山泥傾瀉的風險,令居於山坡附近的市民,長期面對着山泥傾瀉的威脅:


可怕山崩事故 促成專處防災

山泥傾瀉有甚麼可怕?各位同學,試想像有天望向窗外,竟看見一座十二層高的大廈在你眼前倒塌……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港島區寶珊道發生可怕山崩事故。當夜大雨綿綿,導致附近一道火成岩山坡發生山泥傾瀉,滑落的泥石流化成下山猛虎,先沖毀一座雙層洋房,後擊垮位於干德道的六層高建築物,再順勢撲向十二層高的旭龢大廈,高聳挺立的大樓應聲倒下,更撞毀了景翠園E座最高四層,留下駭人的缺口。大量市民埋於瓦礫之下,英軍聯同搜救隊和消防員日夜挖掘,成功救出不少生還者。然而,山崩事故最後仍然造成六十七人死亡,十九人受傷,是香港歷來塌樓意外中,死亡人數第二多的事故。

除寶珊道山泥傾瀉事件,七十年代的香港曾發生連串山傾事故,包括一九七六年秀茂坪和筲箕灣兩宗意外,促使政府正視山泥傾瀉的風險,邀請多名國際專家商定解決方案,終在一九七七年成立土力工程處,負責斜坡安全,防治山泥傾瀉。

劫後缺了一角的景翠園E座。
劫後缺了一角的景翠園E座。
1972年6月18日中午12時45分,災難降臨秀茂坪。
1972年6月18日中午12時45分,災難降臨秀茂坪。
連日大雨,使曉光街對下的斜坡崩塌。數以噸計的泥土一湧而下,摧毀了78間寮屋。災難導致71人喪生。
連日大雨,使曉光街對下的斜坡崩塌。數以噸計的泥土一湧而下,摧毀了78間寮屋。災難導致71人喪生。
1972年6月18日晚上約9時,一場災難性的山泥傾瀉由位於半山寶珊道對上的山坡開始。
1972年6月18日晚上約9時,一場災難性的山泥傾瀉由位於半山寶珊道對上的山坡開始。
塌下的泥石越過干德道,捲走一座空置的六層大廈,然後繼續下滑,並將一幢12層高的樓宇旭龢大廈徹底摧毀,旁邊一幢新建成而未入伙的樓宇景翠園頂部四層亦被削去。災難導致67人喪生。
塌下的泥石越過干德道,捲走一座空置的六層大廈,然後繼續下滑,並將一幢12層高的樓宇旭龢大廈徹底摧毀,旁邊一幢新建成而未入伙的樓宇景翠園頂部四層亦被削去。災難導致67人喪生。
1976年8月25日,觀塘秀茂坪邨第9座後面的填土坡在大雨中塌下,濕泥湧入樓宇的最低數層,導致18人喪生。
1976年8月25日,觀塘秀茂坪邨第9座後面的填土坡在大雨中塌下,濕泥湧入樓宇的最低數層,導致18人喪生。
1976年這次的事發地點距離四年前山泥傾瀉災難位置只有約200米。
1976年這次的事發地點距離四年前山泥傾瀉災難位置只有約200米。

想了解更多香港昔日山泥傾瀉事故的同學,可觀看以下由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製作的電腦模擬動畫。


補充資料

火成岩(Igneous rock)

火成岩是三大岩類之一,又稱「岩漿岩」,泛指火山活動形成的岩石,例如岩漿噴出地面冷卻凝固而成。依冷卻速度可以分成「深成岩」 (Intrusive)和「噴出岩」(Extrusive)。深成岩的礦物顆粒較大,而且較完整,相反,噴出岩的礦物顆粒細小,甚至難以用肉眼分辨。香港人最熟悉的「花崗岩」,又稱「麻石」,經常用作建築材料,是香港常見的侵入火成岩,佔香港天然岩石百分之三十。

已開放公眾預約導賞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內裏的麻石柱子,便屬於 「火成岩」。
已開放公眾預約導賞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內裏的麻石柱子,便屬於 「火成岩」。

城市發展需要 處處人造斜坡

為了避免山泥傾瀉的慘劇發生,我們要先了解一道斜坡的結構,找出山崩原因,才能作出有效的應對方法。

同學只要細心留意,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斜坡。活動當日,校園大使土力工程師簡家穎在講座上問道:「各位同學猜一下,現時香港有多少個人造斜坡?」

校園大使土力工程師簡家穎
校園大使土力工程師簡家穎

斜坡分為天然山坡和人造山坡,因為城市發展需要,需要在斜坡上鋪設平台或道路,建成人造山坡。「現時土力工程處的《斜坡紀錄冊》共記錄了六萬個人造斜坡資料(當中約兩萬個屬私人斜坡,四萬個屬政府斜坡),方便後續的跟進事項。」

一道人造斜坡包括削坡、平台、填土坡和擋土牆:

  • 「削坡」會增加原本的坡度,提供空間,製造平台,控制坡度是減低山泥傾瀉風 險的關鍵之一;
  • 「填土坡」用以支撐平台;
  • 「擋土牆」用以加固土坡,承受側向土應力,它可以分為不同類別,如重力式、 地錨式等等。

另外,亦有一些建於天然山坡的緩減措施,如泥石壩和柔性防護網。

1966年山頂道山泥傾瀉 — 主要道路中斷
1966年山頂道山泥傾瀉 — 主要道路中斷
香港每年平均接獲約300宗山泥傾瀉報告。
香港每年平均接獲約300宗山泥傾瀉報告。
示意圖可清楚看見人造斜坡的結構,有助理解不同鞏固山坡措施的原理。(圖:土力工程處提供)
示意圖可清楚看見人造斜坡的結構,有助理解不同鞏固山坡措施的原理。(圖:土力工程處提供)
九龍副水塘鞏固斜坡前
九龍副水塘鞏固斜坡前
九龍副水塘鞏固斜坡後
九龍副水塘鞏固斜坡後
灣仔寶雲道鞏固斜坡前
灣仔寶雲道鞏固斜坡前
灣仔寶雲道鞏固斜坡後
灣仔寶雲道鞏固斜坡後
大嶼山裕東路鞏固斜坡前
大嶼山裕東路鞏固斜坡前
大嶼山裕東路鞏固斜坡後
大嶼山裕東路鞏固斜坡後

可惡的水分子 引發山泥傾瀉

香港山泥傾瀉的成因可簡單分為五大類,分別是雨量充沛的氣候、山多平地少的地形、風化作用侵蝕岩石、過分伐木使泥土失去保護和人口快速增長增加平地需求。

從科學原理解析,當山坡上的岩土吸收大量水分,岩石式泥土內部的摩擦力下降,泥石變得不穩固,當這個摩擦力少於下墜的重量引力,泥石下滑,便發生山泥傾瀉。因此,土力工程師利用不同工程手段,一方面鞏固土坡,增加土坡能承受的下滑力,另一方面, 改善山坡排水系統,減少暴雨時水分子的影響。

工人正在進行「打泥釘」的工程,可見實際泥釘的大小。
工人正在進行「打泥釘」的工程,可見實際泥釘的大小。

常用手段泥釘 一寸長一寸強

「打泥釘」是鞏固山坡的常用手段,利用泥釘的拉力,增加泥土中的摩擦力,提升山坡穩固度(見下圖)。視乎個別山坡的情況,工作人員會先在斜坡鑽挖一個深幾米至十幾米的洞,然後將長長的泥釘鋼筋放入,再灌入水泥,最後封上泥釘頭。泥釘鋼筋直徑通常是二十五或三十二毫米,每支泥釘之間通常保持兩米距離。

置入泥釘後,會在安裝泥釘的位置上噴草和種植樹苗,或者在其表面噴上防護色,美化山坡外觀,因此各位同學平日很少見到這些「無名英雄」。

圖:土力工程處提供
圖:土力工程處提供

工程師「通山跑」 觀察入微如偵探

了解斜坡安全的理論和知識,想必各位同學也想知道這班在幕後為防災出力的工程師,他們的日常工作到底是怎樣的。

土力工程師Kian向記者分享,「我們有不同崗位,例如審批與岩土工程有關的設計和圖則、管理防治山泥傾瀉工程的規劃、設計和建造、管理石礦場和爆炸品等等。」其中負責防治山傾工程的工程師會經常出動視察場地,有時又須在山泥傾瀉現場進行勘測,像偵探一樣憑着現場的綫索,找出意外發生的原因。Kian提到現場勘查的關注點之一就是水,「因為水是山泥傾瀉的最主要成因,包括雨水、地下水位,甚至地下帶水施漏水。」

正因為「水」是防治山泥傾瀉的重點,每年雨季都是土力工程師比較忙碌的日子,「雨季山泥傾瀉意外較多,我們要為維修部門提供意見,讓他們進行山泥傾瀉的善後工作,例如清理、緊急維修和重開公共設施等。」


有興趣了解更多土力工程處的日常工作的同學,可以瀏覽他們的社交網站專頁「Geo Channel 土力場」。


公眾教育降風險 推《校園大使計畫》

土力工程處成立以來,成功將香港山泥傾瀉的風險大大降低。活動當日,土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陳惠蓮和記者簡介《校園大使計畫》,「山泥傾瀉風險不能百分百移除,特別是極端天氣可能帶來極嚴重的山泥傾瀉事故。」記者翻查資料,現時香港每年平均接獲約三百宗山泥傾瀉報告。

「所以我們致力推行公眾教育,提升市民的防災能力。針對年輕一代,自2019年三月展開《校園大使計畫》,讓學生認識地理科的實際應用,加強同學對斜坡安全和山泥傾瀉風險的意識。」土力工程處一方面利用工程手段,如鞏固斜坡和修建排水系統,另一方面,通過公眾教育,加強市民在發生災難時的應對能力,從而減低山泥傾瀉的傷亡。

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陳惠蓮,展示土力工程處成立以來,山泥傾瀉風險大幅下降的資訊。
木工程拓展署總土力工程師陳惠蓮,展示土力工程處成立以來,山泥傾瀉風險大幅下降的資訊。

校園活動

疫下戶外考察難 入校拓視野

參與計畫的聖公會鄧肇堅中學,校長袁經恒欣然說道:「疫情下,難以如往日般安排學生進行戶外考察。此次土力工程處的活動非常難得,有機會讓工程師入 校舉辦活動,既傳授科學知識,更能分享工作實況,啟發同學早作生涯規劃,開拓視野。」

校長袁經恒
校長袁經恒

知行合一 啟發科學腦

該校地理科周老師認為,今次活動對學生助益不少,不但有助修讀地理科的同學鞏固知識,亦啟發其他同學對科學的興趣,「今次情況有點特別,我看到低年級和沒有讀地理科的同學都有參加今次活動。」同時主理校內地理學會的周老師,平日會搜羅不少校外活動,供同學參與,例如「國際環境守護者青年會議」,擴闊學生的眼界;周老師又留意到今次活動,「與同學平日在課本的知識互相對應,他們會感覺到『熟口熟面』,自然興趣更大。」

總土力工程師陳惠蓮補充,《校園大使計畫》的內容貼合高中地理科課題,包括「機會與風險——居住在災害頻生的地區是否明智之舉?」和「動態的地球:香港地質和地貌的形成」。融合物理、工程、地理等科學知識,希望引導同學思考如何將課本的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達到「知行合一」,而這亦是STEM的核心理念。

參與這次活動的地理學會成員,李同學(左)和許同學(右)都認為,在活動中可觸摸到不同風化程度的石頭,令他們對地理課本上的知識更加深刻。
參與這次活動的地理學會成員,李同學(左)和許同學(右)都認為,在活動中可觸摸到不同風化程度的石頭,令他們對地理課本上的知識更加深刻。

記者:盧家彥 攝影:褚樂琪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重大山泥傾瀉事故 土力工程處防治山泥傾瀉 土力工程處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