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賢 - 文史互見|青史劄記

2023-10-27 15:29

不久之前,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在香港上映,電影以高適為主角,講述了安史之亂前後盛唐詩人的故事,引起不少討論。文學作品不但具有文學價值,亦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大助力。

詩人以詩聞名,其生平和作品息息相關,時代背景與其人其作品相輔相成,不可忽略。以三曹為例,曹操、曹丕及曹植3人的作品,不但反映了自身的心態,也是立體地呈現了漢末到魏的風貌。曹操《薤露行》將何進到董卓的亂事化成樂府,《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則展示其雄心壯志。曹丕及曹植詩文多有論及兄弟情,從「兄弟共行遊,驅車出西城」,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論是真情還是假意,兄弟因爭權奪勢而反目,亦是令人欷歔。

即使主要是因事功而名流青史的人物,其詩文亦往往反映他們的心態。明代名臣于謙在皇帝被俘的情況下,力排眾議堅守北京,成功抵禦蒙古瓦剌的入侵,避免明朝落得如宋朝般南遷的命運,但最後卻被奸臣所害,含冤處死。其詩《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正正反映其堅毅及勇氣,更恰巧像其一生寫照。

中學課程中的不少篇章,也展示着文學和歷史的連結。如文憑試12篇範文中,諸葛亮的《出師表》、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到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左傳中的《曹劌論戰》。選擇這些篇章的原因,正是因為教育工作者期望學生在學習中文之餘,也可以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藝術創作往往會流露作者情感,時代背景也會躍然紙上。所以研習歷史時,也不妨多留意相關歷史人物的詩詞作品,以得到一個更立體的時代與人物。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10月27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張瑋宗 - 清遺民與香港中文教育|青史劄記

周正賢 - 畫中又有話?|青史劄記

張瑋宗 - 可敬可畏的大自然|青史劄記

周正賢 - 大學之道|青史劄記

張瑋宗 - 歷史帶給我甚麼|青史劄記


訂閱《星島校園報》連環送學習天書及網上練習,立即瀏覽了解詳情:https://bit.ly/BTSEP2023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