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漢權 - 中國的華僑文化|教育現場

2023-09-12 17:41

近幾年,學校教育乃至社會教育的各個持份者,普遍都開始重視國民教育,怎樣進行國民教育的互動,讓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學習者,能知性與感性共融,使得身份認同、家國情懷乃至民族大義,可以心中載、宣於口,以行動實踐,對祖國的大愛。筆者以為,華僑的史跡事跡,薪火相傳,由此衍生並積存的、獨特而珍貴的華僑文化,有必要作出系統整理,化為非正規乃至正規的課程,一部近代華僑的血淚艱辛奮鬥史,也反映近代中國的艱苦拚搏、浴火重生的建國史。

19世紀中葉以後,國弱民困,大量的中國人四處找尋生活,艱苦卓絕在僑居地幹活,採取各種方法,因時因地制宜,既要獨立自主,又要融入當地生活;既要為口奔馳,亦要對僑居地有所貢獻,一代又一代努力耕耘,方能落地生根。但中國人往外地謀生,不管是潦倒抑或風光,卻總懷抱家鄉宗族情、國家愛的心中永恆的懸念,家庭教育傳承,自會叩問:「祖先是從哪里來,魂的最終歸宿又往哪里去?」這就是落葉要歸根。

在要「落地生根」與「落葉歸根」的兩大動力推動之下,中國華僑搭建了獨特的華僑文化,直至今天,愛本土、愛宗族、愛祖國,是遍布世界各地6000多萬華僑,孕育出共同的特質與優良傳統,當祖國有困難,四方八面的華僑,很多都會義無反顧作出種種幫助。孫中山反腐敗滿清的革命、全民抗日戰爭的多難、新中國成立的各項建設等,各地華僑都奔走呼告、傾囊相助、出錢出力,甚至出命。清朝、民國,以至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們的實質貢獻個案,多得很。

歷史驗證,世界獨特的中華歷史傳統優秀文化,有其連續性、包容性、多元性、開創性,崇尚和平,並由此衍生的堅韌性,而華僑文化顯然是中華文化重要一脈。可以說,華僑與祖國早已建構生命共同體,休戚與共的連理關係。歷史行進,心口如一,以行動愛護及保衛祖國,已是樸實華僑們的DNA。


何漢權
作者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長期關注學生全人成長及教學專業發展課題。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9月12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延伸閱讀:

何漢權 - 9月3日|教育現場

何漢權 - 9月的惆悵|教育現場

何漢權 - 洞天福地|教育現場

何漢權 - 中國三個連體核心|教育現場

何漢權 - 基辛格密密訪華的教育意義|教育現場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