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傑 - 品牌與藝術|視藝師語

2023-07-13 16:23

藝術議題總帶來一些爭議性,怎樣才算是藝術?是否上流社會的玩意?藝術品的定義如何?價值如何界定?以上問題都值得深思。隨着1917年杜象的現成物作品《噴泉》面世,打破傳統藝術的觀念,藝術的價值感和定位亦已重新審視。

早前,香港海面曾出現一片「黃潮」,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繼2013年後再帶來兩隻巨型黃色橡皮鴨作品於維港上展出,上次展出一隻曾錄得逾800萬人次觀賞和打卡,今次展期雖較短,但亦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往拍照,霍夫曼創作黃鴨的概念源於大家熟悉的浴缸鴨子。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現正展覽「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展出卡地亞近300件自19世紀至今的精選珍品及文獻,探索女性與珠寶間之緊密聯繫;中國美學與世界女性時尚潮流的影響,同時亦呈現中國藝術對珠寶設計之啟發,工藝與選材的關係。展覽開始時,坊間曾帶來一些討論:品牌珠寶與博物館的關係。有關展期至8月14日,大家可親臨展場尋找答案。

談到珍品與品牌的關係,近日拍賣場上流傳一個超微型熒光綠色印有LV路易威登經典圖案的手提包,體積比一顆粗鹽粒還要小,需要利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最終以近50萬港元成交,據報道這件作品創作意念是諷刺有關品牌產品不斷縮小,失去手袋之功能性及漸趨珍品化,而只留下品牌的象徵。該品牌成功之道為其功能性與品牌的工藝價值,據聞1985年打撈於1912年沉沒之「鐵達尼號」殘骸中,發現其中一件物品就是路易威登旅行箱,打開箱內竟然發現內里物品沒有被滲蝕,印證那些年品牌產品注重工藝性和實用價值。有關故事可見於香港海事博物館。

現今科技進步,數碼技術日新月異,我們對現代藝術的價值觀亦要重新定位。近日熱議的人工智能(AI)對藝術衝擊很大,活於當下的我真的要放開胸襟,擴闊視野來迎接未來藝術新挑戰。

電郵:[email protected]


吳崇傑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會成員、社區導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藝術教育)。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7月1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陳偉邦 - 瀨戶內海藝術暢神之旅(4)|視藝師語

陳麗森 - 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畫|視藝師語

朱啟文 - 歐遊散記|視藝師語

吳崇傑 - 視藝學習的點滴(2)|視藝師語

陳偉邦 - 瀨戶內海暢神之旅(3):千住博美術館|視藝師語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