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劄記|傳承
2022-10-21 11:28
早前,筆者有幸參與錦田鄧氏的族譜接收儀式,見證了香港古老宗族的一大盛事,亦令筆者想起家族歷史的重要性。家史,不但是一個家族發展的蹤迹,更是認識、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媒介。
如當日主禮嘉賓丁新豹教授所說,錦田鄧氏之所以能夠一直凝聚身分認同,便是因為他們的硬件和習俗。新界不同宗族很多都保留了自己的村落、宗祠及書院,族人通過不同的祭祀活動互相聯繫,確保宗族團結。這正正有助保護古迹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迹群如屏山和龍躍頭文物徑,傳統文化如盆菜、祭祀方式等,都是通過宗族的保護和傳承才得以流傳下來。
此外,了解家族史更是可以以小見大,反映地區以至國家歷史發展。以新界氏族為例,鄧氏鄧元亮據說便在金兵南侵時救助了南逃的皇姑,兒子鄧惟汲更和皇姑成婚。而新界文氏的始祖是文天祥的堂弟,他們家族的遷徙正是宋末元初的歷史見證。朱元璋建國後清洗功臣,東莞伯何榮被處死,鄧氏鄧洪贄受牽連,兄長鄧洪儀代弟充軍,悲壯故事背後也是政治史與家族史的連結。此外,還有遷界令、租借新界等史事,都和新界各氏族的發展息息相關,了解家族史,亦是認識大時代的一個角度。
那是不是只有世家大族的歷史才值得重視呢?自然不是,每一個人的家族歷史都有值得發掘的地方。香港不少人的祖輩都是從內地移民到港,不論是哪段時期到港,背後都是時代的見證。如通過研究四川湖廣移民的家族紀錄,學者對元明清「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路綫、影響亦有更深了解。研究海外華人的歷史也往往是從家書、照片出發,從一個個移民拼湊出時代的全貌。
既然如此,我們必須努力認識自身家族的歷史,這不但是作為家族成員的責任,更是了解歷史的重要渠道。總的來說,自然可以重修族譜、家史,但我們也可以從自身出發。近年很多歷史課都要求學生回家訪問長輩,以作口述歷史並報告,筆者便相當贊同。筆者曾經也聽過不少長輩分享自己在鄉下、在香港的往事,再和自己認識的歷史作對照,實在是相得益彰,理解更加立體。了解過去,建立認同,才能好好傳承自身家族和地方、國家的歷史。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10月7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