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劄記|自.知.智

2022-06-10 12:56

筆者在過往的欄目常着墨於學習歷史的價值和意義,相信讀者也有同感。因此,筆者今期打算另開新章,探討學習歷史與人生、社會的關係。

相信讀者也注意到,這篇文章以三個發音相近、意思迥異的字作標題。這三個字正是筆者學習歷史、醉心於學術的大原則。

首先,學習應從「自身」談起。學習歷史也如是。到底自己對甚麼課題有興趣呢?希望以哪一個歷史人物為榜樣呢?這就是「自」。

第二個字是「知」,指「知識」。當找到有興趣的歷史課題之後,筆者會馬上盡可能博採百家,不限作品出處,累積有關課題的知識。這個過程漫長而惱人,但學習正是解決困難的過程!

第三個字是「智」,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筆者早前翻看李金強教授在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的講座,他提到西方學術縱有可取之處,但亦有流弊——太注重挑戰既有觀點。這令我有所啟發——學習,甚或學術研究的「智慧」不在於「為挑戰而挑戰」,而在於「為學術而學術」。蔡元培先生已經把此話講得通透,讀者也可慢慢細味。因此,埋首紙堆,實事求是,進而從史實提煉個人觀點,才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最佳辦法。

筆者把蔡元培先生的說話重新演繹。在今天的社會,「為學習而學習」才是理想的學習模式。這種「為學習而學習」並非「為考試而學習」。考試固然是學習誘因,但這並非學習歷史的最終目標。對於筆者而言,「為學習而學習」是指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為理想。這個目標看來遙不可及,但這就是「理想的力量」——沒有理想,談何動力?

用現今流行的「潮語」說,筆者上述的所思所感可謂相當「離地」。可是,工業革命後,人們似乎逐漸淡忘了「精神上」的滿足和動力。「數字」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字」的力量卻被人們所忽視。

「自」僅僅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習出於「自身」是為了達至「公」的目標。只有學習、重視歷史等人文學科,人類才能突破文明的瓶頸前進,達到「致」的最終目標。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文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6月1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青史劄記|研讀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 學會通向未來

歷史學習法|善用新研究方法 細心求出歷史全貌

習史有法 唔只背誦咁簡單

打機學歷史是否可行?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