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劄記|互鑑以興

2022-07-15 12:29

筆者有幸在過去的周末,參與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的名家講座。今次的講者為著名學者李焯芬教授,題為「人類因互鑑而進步」。李教授以歷史經驗為基礎,說明不同文明如何借互鑑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引起了筆者的一些省思。

李教授的講題讓我想起了鄧嗣禹在一九四三年發布的一篇英文學術論文。那篇論文題為「Chinese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Examination System: I. Introduction」。鄧氏以其深耕密植的研究功力,整理了中國考試制度對於西方文明發展,尤其是對英國的影響。更準確來說,鄧氏以中國科舉制度為媒介,說明東西文明之間的互動。文章大意是中國的考試制度對於英國有非常直接的影響,而這對美國的影響較為間接。

部分鼎鼎大名的法國思想家,如伏爾泰、法蘭索瓦.魁奈等等也有注意到中國考試制度的重要性。而在十九世紀,當英國打算確立一套完整的官員考核制度時,英國的學術界相當注意到中國傳統考核制度的可取之處。鄧氏這篇文章可謂相當有見地,一直都在筆者的腦海迴盪。

當然,鄧氏的文章也有一部分提到「Evidence against Chinese influence」。但是,儘管在歷史上部分西方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抗拒引入中國的考核制度,這也不足以否定東西文明之間的互動關係。正正是因為兩者有互動,才會擦出火花來呢!這可謂與李教授的講座——「文明互鑑」的重要性一脈相承。

鄧氏和李教授固然是學術界的翹楚,他們的見解也相當獨到。筆者作為晚輩,談不上提出意見,只是想跟各位讀者一同思考——保持「互鑑」的態度到底有何重要性呢?

在現今社會,國際化浪潮一直影響着我們的生活,包括學習歷史的方法。可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失去對人文學科的重視,也令不少人被消費主義、效率至上的生活態度蒙蔽了雙眼。

筆者旨在指出,國際化本身是一種理想的學習態度,李教授也同意把目光放眼世界,總比閉門造車好。而我們可要謹記,國際化並不是為了同質化,而是為了多元化。學習歷史,正正讓我們對世界的一枝一葉保持清醒的頭腦。


張瑋宗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委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文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7月15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


延伸閱讀:

青史劄記|勝迹且行且珍重

青史劄記|自.知.智

青史劄記|研讀歷史有感

學習歷史 學會通向未來

歷史學習法|善用新研究方法 細心求出歷史全貌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