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ile悅讀歷史|古人遠遊三寶 教你輕鬆學中史

2021-12-03 10:57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每年的夏天都是旅遊旺季,但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國加強檢疫或封關,旅遊成本及難度都大為提升,大家暫無法再像以前一樣,隨心所欲到外地了。孔子曾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遊對古人而言,也絕非易事,因為當時交通不便,途中更可能危機四伏,除非有特別原因,否則不會隨便出發,更遑論到外國了。但萬一真的要遠遊,古人會做甚麼準備工夫,令旅程順利呢?


擇定吉日 出門拜神

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選定出門吉日,這樣才可以安心出行。據說北京民間流傳「要出走,三六九;要回家,二五八」,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數字比較吉利,例如「二」代表容易、「三」代表「活着」;有些地方又認為「十三」忌出門,因為讀音與「失散」相似;或有所謂「楊公忌」,由正月十三日開始,每隔二十八日都是忌日,不得離家出門。而港人較為熟悉的《通勝》,都有收錄出行的宜忌日子。

各處鄉村各處例,這些由古代流傳至今的吉日凶日,標準不一,如果硬是要全部遵守的話,應該這輩子都不能出門了。

除了擇日外,古人也會占卜或祈求神明保佑。在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個騎着驢子、準備遠行的人;他後方有三人,其中兩個前來送別,另一個則單膝跪地,好像念念有詞,前面更有一頭倒在地上的黃羊。有歷史學家認為,這是祭祀儀式,為旅遊者求取平安。


帶齊行李 勿忘護照

即使是坦蕩蕩的君子,出行也總要帶行李。粟、麥、米或肉乾等糧食都是常見的必需品,就算是在荒山野嶺都可以自行煮食;若然忘記自備食品,就只能打獵充飢。另外亦會帶藥草、毛筆、牀上用品等物件,身分證明文件也不容忽視。

例如唐代設有「過所」,這是一種類似護照的文件,人民經過關口時,須向官員出示「過所」才獲放行。當時就有一個名為「玄奘」的法師,打算出國前往西方求取佛法,但卻沒有「過所」,他竟然混入難民,冒險偷渡出關。順帶一提,雖然偷渡不對,但玄奘後來成功在天竺學習佛法,名聲大噪,還把多部佛教經典帶回中國,對宗教發展貢獻甚大。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取材自玄奘的故事了。


步行為主 夢想飛天

有了吉日及行李後,還要選擇使用哪種交通工具。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多數只能步行,因為轎子、馬車都是富人的玩意。據說轎子最早於四千多年前的夏朝面世,外形似箱子,需要由轎夫抬着,前進時會搖晃,夏天的時候可能又焗又熱,對現代人而言,絕對稱不上舒適。

除了人力外,古人也借助牛、馬及驢拉動車子;但馬匹亦被用作戰馬,是珍貴資源,因此普通人較少坐馬車,甚至找一匹馬騎都頗有難度。

有趣的是,古人曾有製造飛行器,於天空翱翔的念頭。《漢書》記載,在新朝時期,有人聲稱能在一日內飛越千里。於是皇帝命人進行實驗,「飛行員」身上披滿羽毛,還安裝兩隻大翅膀,結果「飛數百步墮」。此處的「飛」,可能只是形容從高處墮下或滑翔,而不是如同雀鳥一樣拍翼起飛,因此皇帝「知其不可用」。假如實驗成功,這件飛行器或許能躋身中國第五大發明,改變人們的交通、遠遊方式。

文:方俊希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本文摘錄自星島中學校園報《S-file悅讀歷史》〈封面專題〉內容,訂戶可於星島電子報閱讀全文。如想了解更多星島中學校園報的資訊,可瀏覽星島教育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