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 教你以史為鑑

2021-12-03 11:20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來幫助現今時空,向來都是學習歷史的一大宏願,但聽起來好像有些遙不可及。其實倘若我們以古人為鏡,經已可明瞭人生得失,先從個人層面上借古鑑今,應對自身處境。

《孟子.萬章下》秉承儒家見賢思齊的學說,指出若然交友滿天下,學習上仍覺不足的話,便要與古人神交,即是所謂尚友古人的道理。「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此處的交友指的自然是益友,誠然現實中基於際遇、圈子等影響,要尋找良師益友並非易事,但通過歷史,即使時代相隔甚遠,我們依然有辦法管中窺豹,了解到古人的不同面向,從而向他們學習。

傳統而言,通過了解古人的成就,便能激勵我們積極向上,我們向來學習的名人故事,便是如此。實際上是如何激勵?當我們了解到古人面對的兇險厄運是多麼嚴峻,他們又如何將之克服,我們便會感到自己面對的困難沒有多大不了,從而想辦法去克服目前的困境。在戰亂時期,如春秋戰國,如清末民初,能人志士、諸子百家依然克服重重危難,盡己所能,為解決時代問題作出努力。相比之下,我們的困難又算得上甚麼呢?

話雖如此,每個時空、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難處,以古人的痛苦在自己之上為由,而逼自己振作,好像過於「離地」。更人性化的做法,和古人偉人並肩同坐,同喜同悲,明白他們也有挫敗的一面。以郭沫若為例,他在日本留學時有感風雨飄搖,對個人前途感到迷茫,精神不振,甚至有自殺念頭。但當時他讀到記錄王守仁一生的著作《王文成公全集》,對王守仁一生經歷艱難險阻,仍然「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的態度感到敬佩,他才因而慢慢走出困局。只有明白古人也同樣是有起有落、有喜有悲的普通人,和古人同感,我們才會真正被激勵。

站在巨人的肩膊上,才能令人類發展更上一層樓。但有時候,坐在巨人的肩膊上,聽聽他們的故事,遙想那遠去的時代,同樣可以令我們重新站起來,走得更高更遠。

周正賢 
作者為青年史學家年獎2019得主,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組成員,現就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2月3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原文標題為〈坐在巨人的肩膊上〉


延伸閱讀:

青史劄記|國史教學心迹

青史劄記|時代與知識分子

青史劄記|畫地不可為牢

青史劄記|出奇「勝」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