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生分析自殺成因:九成與精神健康相關 籲留意學童壓力問題

2021-11-24 16:56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近年兒童自殺個案有增加趨勢,引起社會關注。香港心理衞生會於今日(2021年11月24日)舉行「學童自殺識別與應對」講座,邀請了精神科醫生林美玲主講,她指九成自殺問題都與精神健康相關,秋季更是學童自殺的高峰期,若要預防青少年自殺,師長平日需要觀察及留意他們的壓力狀況。是次講座吸引超過360名學界及社福界人士參與,當中逾七成是學校校長、教師及青少年工作者等。 


青少年的壓力、自殺想法及自殺行為 

林美玲擁有豐富青少年精神健康治療經驗,她在講座中表示,根據國際數據,甚少學童自殺個案是發生在青春期之前,學童自殺高峰期多數發生在青春期(而往往伴隨着有不同的精神健康問題或物質濫用情況)、20多歲時期。自殺個案的男性,較明顯特質可能包括衝動行為及性格、激烈的反應、有物質濫用的情況;自殺個案的女性,較明顯特質包括焦慮及抑鬱情緒等。學童自殺有季節性,通常在長假期間學童自殺率都會偏低,但一開學就容易成為自殺高峰期。另外,原來春、秋季節都是學童自殺較高峰的時期(與躁狂及抑鬱的情緒轉變有關)。不可忽視的當然是這些學童所遇到的壓力事件,往往成為引發點。 


辨識自殺危機 

她又分享,許多因素影響着一個人的自殺想法或行為。從國際數據而言,九成自殺問題與精神健康問題相關(當中三分之二有包括情緒病、物質濫用、焦慮症、對立反抗行為等),四成自殺者在之前也有企圖自殺的行為。 

她特別提醒師長,當有學童自殺消息或新聞傳出,要注意其「傳染性」,有機會引起連串的模仿行為,故此要留意傳媒報導的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事後介入的方法。 


需要留意青少年的壓力及異常表現 

她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一段充滿轉變的時期,也是精神健康危機較高的時期。要預防青少年自殺,師長平日需要觀察及留意他們的壓力狀況,包括因壓力引致的各種表現︰過度緊張焦慮(例如心悸、發抖、手心出汗、眩暈、麻木、呼吸困難感)、驚恐發作、焦慮情況容易於兒童及青少年期間引發焦慮症、可能出現的抑鬱徵狀、物質濫用情況。 

她亦鼓勵師長需要留意及辨識青少年會否正面對一些精神健康問題,包括︰「隱藏型的抑鬱(masked depression)」、行為問題、難以解釋的身體問題(somatic)、情緒病的共病問題(尤其是焦慮問題及行為規範障礙症的共病)。如有以上情況,應該及早介入,為學童提供協助。 

林美玲提醒師長,要避免及處理學童自殺問題,於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會有較明顯效用。於講座尾段,她亦與參加者一起探討在支援過程中,學校的角色、以及如何完善校內外的危機管理系統。 

香港心理衞生會表示,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有參加者反映非常切合學界及社區現時的需要。該會亦計畫於未來舉辦更多活動,加深公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

該會亦推出了免費的「『輔』負得正」線上輔導程式,向市民提供情緒健康資訊。若然受情緒困擾,可於周一至周五下午2時至晚上10時,透過程式與該會有精神健康服務經驗的專業社工分享情緒需要。 

資料來源:香港心理衞生會

精神科醫生林美玲
精神科醫生林美玲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