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打風不停市 業界應有之義

千呼萬喚始出來,港交所打風不停市的安排討論多時,終於鐵定在9月23日實施。雖然相關安排未能趕及在風季來臨前實施,但在港府努力推動下,終於有望跟國際接軌,而當局在落實新安排時也顧及少數小型證券行的實際困難,提供支援和給予緩衝時間,小券商不宜再找藉口推搪,而是盡快採取措施配合,以提升港股競爭力。中間落墨以示推行決心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卻偏偏是全球唯一會在懸掛8號風球或黑色暴雨時停止股市交易的股票市場,即使美國東部颳起大風雪或遭颶風吹襲,紐約證交所依然如常開市;深圳和上海遇上惡劣天氣,當地證交所也維持交易。對本地以至海內外投資者來說,打風停市是非常不理想,因若外圍市況波動,投資者便無法平倉

2024-06-19 00:00:00

與內地加強合作 加速氫能產業落地

港府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提出完善法規、制訂標準、配合市場及審慎推進4大策略,有序營造有利氫能發展環境,並推動區域合作、境外投資、共同開發或輸入氫能,推動香港成為國家發展氫能源示範基地。香港在氫能發展滯後,現在當局制訂好策略,應盡快修例,並用好內地氫能產業鏈以補短板,配合本地獨特優勢,發揮與大灣區合作的協同效應,才能加使氫能經濟盡快落地。  氫能是以氫氣作原料,透過燃料電池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燃燒過程只產生水蒸汽,不會釋出二氧化碳,是當前最潔淨能源。以氫能車為例,每次充氣10分鐘,可行走至少400公里,最適合巴士、跨境物流車和旅巴使用。煤氣公司拓氫能具優勢  儘管氫能有着巨大潛力,但由

2024-06-18 00:00:00

樓市氛圍回穩 後市還看息口與供應

2024年不經不覺已過了近半,本港樓市猶如坐過山車般,由年初持續向下,隨着港府在2月底宣布樓市全面撤辣後,市場交投由低谷急速向上衝。撤辣逾3個月,究竟下半年樓市何去何從?星島新聞集團早前進行一項大型「港人置業意向」問卷調查,發現看好下半年樓價上升的人數(48%)比看跌的(35.9%)為多,高達36%無殼蝸牛有意上車,反映市民對置業的信心上升。  市民對樓市前景持正面看法,相信與市場氛圍改善有關,而這歸功於撤辣,把年初量價齊跌的冰封局面全面扭轉過來。撤辣後,無論是本地市民抑或內地人,均毋須再繳付新住宅從價印花稅或買家印花稅,置業成本大幅降低,除了有助用家上車外,更吸引大批投資者和非本港永久居

2024-06-17 00:00:00

歐盟濫加中國車關稅 中國反制要謀長遠

歐盟以中國政府補貼電動車為由,下月起加徵中國電動車關稅,歐盟今次反補貼調查過程不合理、不公平,明顯懷有政治打壓中國目的,對此中國須作出反制,阻止歐盟進一步打壓,中國電動車業亦須加快在歐洲設廠,既繞過關稅打擊,為中國高端製造業走出去開路。  繼美國上月向中國電動車加徵100%關稅,歐盟委員會上周並宣布在原有10%進口關稅外,按「疑似獲得政府援助程度」,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分別加徵17.4%、20%和38.1%關稅,其他配合調查的電動車企加徵關稅21%,不配合調查的加徵38.1%。馮德萊恩懷打壓中國政治目的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去年9月,指控中國補貼電動車,要發起調查,但調查充斥不合理

2024-06-16 00:00:00

擦亮啟德體育園招牌 交通配套須做好

可容納5萬人的啟德體育園施工工程已進入最後階段,由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體育園跨部門小組昨天舉行首次會議,商討如何「做快、做強、做好」啟用前的籌備工作,並會舉辦多次試驗活動,確保一切暢順才啟用。不過,公眾更關注啟德交通設施的運力是否足以應付高流量,若配套不足,將會給入場人士和旅客不好體驗,從而影響到體育園的形象。星洲體育城管理人潮堪借鑑  當局非常重視啟德體育園啟用前的準備工夫,因這不但是本港最大體育場館,落成後有利爭取舉辦大型體育活動、演唱會等盛事,園區內還有大型公眾休憩用地、餐飲及商舖,將是全港最大的遊玩新地標,料成為遊客打卡新熱點,有望推動體育發展、演唱會舉辦和旅遊業,帶來更大經濟效

2024-06-15 00:00:00

低空經濟可研究 急就章辦不了實事

疫後經濟復甦乏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遂成了當前頭等任務,特首在互動交流答問會上諮詢立法會議員意見,有議員認為應加快發展低空經濟。低空經濟是新興產業,發展潛力空間大,內地多地紛出台相關政策,但香港勿急就章跟風,宜根據實際環境,探索自身是否有優勢和足夠應用場景才決定上馬。  低空經濟是指垂直離地1,000米以下空域,以民用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航空器載人、載貨及進行其他作業場景的低空飛行活動,帶動相關領域的綜合性經濟產業發展。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造低空經濟作新經濟引擎後,多個市政府紛紛加入這個新賽道,而國家民航局估計,2030年低空經濟規模達到2.5萬億元人民幣,到

2024-06-14 00:00:00

港投非淡馬錫 助建創科生態圈

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成立逾年,首個投資項目終落實,與港產獨角獸企業思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政府指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並預告更多項目將陸續有來。港投公司頭炮選中獨角獸企業,傳遞出港府以更積極進取姿態推動創科發展,打造完善創科生態圈,培育更多具潛力的創科企業,成為香港經濟提速新引擎。慎選投資對象確保有穩定回報  政府前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港投公司,由政府主導投資策略目標產業,被外界視為「港版淡馬錫」,但這種說法是引喻失義,因兩者性質不同。淡馬錫是新加坡全資擁有的投資公司,業務遍及與新加坡國計民生相關的企業股份,以及具有投資價值的海外企業,但港投公司卻鎖定只投資創科企業,來提升本港競

2024-06-13 00:00:00

港大聲譽得來不易 各方顧全大局息風波

港大校政風波越演越烈,王沛詩出任主席的校委會與校長張翔隔空開火,矛盾日益白熱化和公開化,特首李家超為此介入,除了已分別約見張翔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外,當局更宣布成立調研小組處理港大內部爭議。公眾希望政府能發揮其影響力,盡快穩妥化解雙方分歧,以免港大得來不易的百年校譽毀於一旦。兩人管治作風迥異激化矛盾  校委會去年成立專責小組,就匿名電郵投訴張翔管理不當的指控展開長達半年的調查,今年4月查明證據不足,正當大家以為校政風波告一段落,7周後再起波瀾,校委會上月底被指繞過張翔,在其不知情下提出及通過多名暫任副校長任命,大有架空張翔之嫌,令到以王沛詩為首的校委會跟張翔的矛盾再度升級。多名港大校友給特首

2024-06-12 00:00:00

更新公務員守則 釐清角色與責任

政府早前頒布更新版《公務員守則》,述明公務員團隊須共同恪守的12項基本信念,包括維護憲制秩序及國家安全、政治中立、以民為本、績效問責,亦須遵守與《守則》要求相符且切合社會對公務員期望的操守準則。嚴格而言,這些信念並非新鮮事物,甚至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但鑑於過往確有少數公務員做出一些與職務不符的事,嚴重影響團隊專業形象,因此通過更新《守則》以釐清公務員的角色和責任,完全有必要。今後,希望全體公務員心無旁鶩,專注於協助問責團隊依法施政,克服困擾香港多年的深層次矛盾,以實際成績證明香港公務員團隊仍是一支優良隊伍。改善公僕形象 促進良政善治  昔日香港得以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廉潔、高效、專業的公

2024-06-11 00:00:00

拜登大打台灣牌 美軍審慎防中美開戰

美國總統拜登過去半個月大打台灣牌,兩次公開表示,若大陸對台動武,不排除出兵,更宣布新一批對台售武,並默許美國軍火商組團赴台,刺激台海局勢拉緊。然而,美國防長奧斯汀與中國防長董軍近期恢復舉行高層會議,強調加強兩軍溝通、防止誤判。美國政客因大選臨近,挑釁中國言行越來越激,反而崇尚武力的美軍卻態度審慎,要防中美擦槍走火。外界質疑拜登是否真心護台  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民進黨賴清德上月20日履新台灣領導人,並發表「新兩國論」,大陸為遏制台獨,舉行大規模環台軍演,顯示封鎖及進襲台灣島能力,並表明台獨挑釁一次,解放軍反制就向前一步。  按慣例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事前會先交美國會審批,反映拜登默許賴清德

2024-06-10 00:00:00

莫迪選舉受挫 有利美國遏制中俄

印度上周公布選舉結果,令外界大跌眼鏡的是,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不但未能大勝,在國會人民院連過半數席位優勢都失去,須與其他政黨組織聯合政府,打擊其強勢領導和強人形象。莫迪未來5年任期,仍會強推經濟改革,落實「印度製造」戰略,務求令印度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國。然而,由於內部支持減弱,他更須依重美國,將令他對中國更加強硬,對俄國亦未必如過往般友善,影響中美俄三角博弈。「印度製造」戰略不如人意  莫迪的人民黨在國會人民院543席中,只取得240席,不但遠遜上屆303席,且少於國會議席一半,不能再一黨獨享執政地位,須組織聯合政府,令莫迪強勢領導受挫。  印度是一個多種族、多語言、多政黨國家,因為過

2024-06-09 00:00:00

終院海外法官請辭涉政治 沿用機制具實際價值

終審法院兩名來自英國的海外非常任法官岑耀信和郝廉思請辭,不難理解是受外國勢力政治操弄的結果,藉此打擊香港司法獨立,並動搖香港法治根基。近年接連有英國法官因抵受不住政治壓力而辭任,社會有聲音質疑是否有需要繼續保留海外非常任法官,但在考量現實情況,這個機制仍有保留的需要。不同範疇各具專長有助斷案  郝廉思在回應英國傳媒查詢時,辭任是因為香港政治狀況,但話鋒一轉卻稱繼續對香港終院和法官獨立性有充分信心。這番話前後有點矛盾,假如郝廉思對香港司法獨立有信心,那麼為何辭任?香港政治狀況這句話更是可圈可點,別有玄機,因香港政局早已回復穩定,而港府從不干預法院審判案件,能左右郝廉思決定是來自英國政府的壓力

2024-06-08 00:00:00

人才湧港誠可喜 廉潔核心價值須守護

過去一年多了人才來港,近日盛傳有人不惜走後門,冀為子女在心儀學校取得入學資格,消息引起社會關注。然而,相信事件僅屬個別例子,但也應讓大家提高警覺,有必要對新來港人士和公眾加強反貪法例宣傳,須守護廉潔核心價值。走後門陋習難立足香港  本港在疫後出現人才荒,政府推出多項搶人才計劃,截至4月底共收到29萬份申請,近18萬宗獲批,逾12萬人已抵港,當中最受歡迎的高才通計劃獲批達6.5萬宗,其中5.1萬人已抵港,若連同隨行的受養人,數目已超逾10萬人。這些人才計劃為香港帶來很多好處,除了填補因移民潮對創科、金融、商貿行業造成的空缺外,人才大多正值壯年,加上隨行約7萬名受養人,為本港日益老化的人口增添

2024-06-07 00:00:00

高等教育樞紐遇東風 學生宿位仍須解決

國際高等教育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港6間大學的排名均全面上升,對香港發展高等教育無疑打下強心針,有助香港建設成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儘管東風正吹條件俱備,但要將「留學香港」品牌建立成產業鏈,還有不少工作要做,其中學生宿位配套問題更須有解決策略。釋放教育產業潛力助港創收  QS在評估106個高等教育體系共1500間大學,就9個指標進行不同比重評分,結果本港有7間大學上榜,當中6間排名比去年明顯上升,港大排名最高,排第17,創下歷來最高名次,中大和理大也同樣創下歷史高位。香港不但是世界上學術聲譽表現最佳的地區之一,在國際教師比例和國際學生

2024-06-06 00:00:00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