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十年探索 粗放型轉向精細路線

2023-10-18 00:00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正在北京舉行,逾130國元首或官員出席,尋找投資項目機遇,反映此倡議經過十年時間探索和實踐後備受歡迎。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自身經濟放緩,中國已開始調整過往粗放式投資,轉走「小而美」、「惠而實」的精細路線。香港要把握好機遇,更要多做民心相通項目,提升國家形象和軟實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構想,希望可解決過剩產能,通過基建投資開發,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帶動局部地區發展,也可提升中國在相關區域的影響力,達到雙贏局面。
聚焦「小而美」項目更具成本效益

經過十年大規模興建高速公路、鐵路及一系列港口基建項目,將南亞、東南亞、中亞、中東歐和非洲的陸路和海路交連接一起。例如中老鐵路和印尼雅萬鐵路順利竣工,不但打破老撾鎖國宿命,也讓印尼首都雅加達和萬隆之間行車時間由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打破了長期制約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增強發展動能,更使中國在全球陸路基建取得主導權,成了中國發展模式的最佳象徵。

十年過去,一帶一路的發展已走到一個轉折點,須改變投資模式才能持續發展。中國在提出倡議初期,有充裕資金和先進基建技術,讓其有雄心壯志落實這宏圖大計,不惜以粗放式投資幫助一帶一路共建國的傳統基建發展。然而,此舉卻牽涉到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西方和印度對此焦慮不安,以冷戰零和思維看待一帶一路,當目睹參與倡議的共建國出現過度借貸、超支問題,便咬住債務急升的問題不放,一邊廂誇大其辭地將一帶一路抹黑成債務陷阱,旨在挑起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恐懼,冀能打壓中國的國際朋友圈;另邊廂卻另起爐灶提出類似相關倡議,試圖以此抗衡一帶一路。

此外,中國亦因應形勢變化而在過程中進行調整發展方向,尤其美國游說歐洲、日本、南韓和印度等盟友對華圍堵,加上新冠疫情令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增,財政收入減少,無法再像之前那樣投入龐大資金,去支援一帶一路共建國開發大型傳統基建項目。假如繼續過分投資,一旦一帶一路共建國像贊比亞出現債務危機,中國最終可能被逼要減債。從中方最近推出綠色一帶一路、數碼一帶一路等項目,反映投資策略轉向減碳、電子通訊基建等較具成本效益的「小而美」、「惠而實」民生項目,以便減低風險,但對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傳統基建,相信仍會選擇性地予以支持,只是規模有所限制。

對香港而言,美國試圖推動與華脫鈎斷鏈,加上美歐高通脹、高利率削弱民眾購買力,以致香港出口連跌16個月,面對美歐市場萎縮,有必要尋找新市場,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提供了新機遇。一帶一路倡議確實有促進經貿作用,中國與共建國在過去十年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高於全球貿易增速。正在廣州舉行的廣交會,參展企業超逾2.8萬間,其中一帶一路共建國的企業便佔了60%,反映港商只要積極開拓市場,有望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此,港商須善用其在金融、專業服務的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融資、法律仲裁等服務,打開新的機遇之窗。
參與醫療教育公益提升軟實力

香港除了在通商方面發揮其既有優勢,也應積極參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療、教育等通民心事務。共享基金會成立5年以來,一直專注境外尤其一帶一路的慈善公益工作,除了在疫情期間向老撾、柬埔寨和吉布提捐贈抗疫物資,去年更在5個亞洲及非洲國家為5,000人進行免費治療白內障手術,令當地窮人受惠,不但有助提升香港樂善好施形象,進而提升香港和中國的軟實力,贏得當地人對一帶一路的好感。

一帶一路倡議在正處於升級轉型的轉折點,香港應積極配合國家發展大局,讓倡議引領大家塑造一個更聯通、包容、開放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結出更多互利共贏的碩果。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