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怪傑」辜鴻銘

2023-10-05 00:00

1915年民國初期,文化思想界新風朗朗,陳獨秀等人創辦《新青年》雜誌,新文學運動由此發端,舊道德舊思想亟待一場大刀闊斧的解放。此時卻出現一位逆時代風向的人物,他鄙惡新思潮,頑固捍衛尊君尊禮,為當時被掃入歷史故紙堆的儒家思想舉大旗。此人有着深邃的混血臉龐,長袍馬褂拖條大辮子,再加滿腦子「封建糟粕」和咄咄逼人的口才,被贈予「怪傑」、「怪物」稱號。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北大辮子教授辜鴻銘。

辜鴻銘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父親祖籍福建,母親是葡萄牙人。10歲時隨義父布朗去歐洲生活學習,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西亞等9種語言,被孫中山、林語堂譽為中國第一語言天才;獲13個博士學位,是清朝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辜鴻銘最為人所知的代表作《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正是在1915年這個複雜的時間點沐浴着極大攻擊問世的。要承認的是,書中確實有不少被時代拋棄的陳腐觀點和偏激過當之處,但他本人學博中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終身堅守,以及拳拳的愛國熱情,無可置疑地撼動着每一位讀者。他認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本質特徵是深邃、博大和淳樸的,中國這個古老的民族,過着一種心靈的、孩童般的生活,同情心與真正的人類智能,組成了中國人骨子裏的「溫良」,而儒家的「君子之道」,對這樣的中國文化特性的塑造,起了關鍵性作用。

《中國人的精神》出版後引起巨大反響,起初以英文著成,後被翻譯為德文、法文、日文廣為流傳。香港中和出版社全新整理出版此書,收錄了辜鴻銘此書之外的一些重要篇什,以及中外文人與其交往的軼事,尤其毛姆的〈辜鴻銘訪問記〉中,他那尖酸的辯論者形象與孤獨蒼涼的文化鬥士形象矛盾交織,躍然紙上,令人欷歔感歎。

辜鴻銘是中國最早將儒家經典向西方推介的翻譯家,曾翻譯《論語》、《中庸》和《大學》,他熱衷於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卓越貢獻。他是清末一個強烈的文化符號,直到今天亦是不可不看、不可不了解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