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怪杰」辜鸿铭

2023-10-05 00:00

1915年民国初期,文化思想界新风朗朗,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学运动由此发端,旧道德旧思想亟待一场大刀阔斧的解放。此时却出现一位逆时代风向的人物,他鄙恶新思潮,顽固捍卫尊君尊礼,为当时被扫入历史故纸堆的儒家思想举大旗。此人有着深邃的混血脸庞,长袍马褂拖条大辫子,再加满脑子「封建糟粕」和咄咄逼人的口才,被赠予「怪杰」、「怪物」称号。他便是大名鼎鼎的北大辫子教授辜鸿铭。

辜鸿铭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父亲祖籍福建,母亲是葡萄牙人。10岁时随义父布朗去欧洲生活学习,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被孙中山、林语堂誉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获13个博士学位,是清朝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辜鸿铭最为人所知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正是在1915年这个复杂的时间点沐浴着极大攻击问世的。要承认的是,书中确实有不少被时代抛弃的陈腐观点和偏激过当之处,但他本人学博中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终身坚守,以及拳拳的爱国热情,无可置疑地撼动着每一位读者。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本质特徵是深邃、博大和淳朴的,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过着一种心灵的、孩童般的生活,同情心与真正的人类智能,组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而儒家的「君子之道」,对这样的中国文化特性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

《中国人的精神》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起初以英文著成,后被翻译为德文、法文、日文广为流传。香港中和出版社全新整理出版此书,收录了辜鸿铭此书之外的一些重要篇什,以及中外文人与其交往的轶事,尤其毛姆的〈辜鸿铭访问记〉中,他那尖酸的辩论者形象与孤独苍凉的文化斗士形象矛盾交织,跃然纸上,令人欷歔感叹。

辜鸿铭是中国最早将儒家经典向西方推介的翻译家,曾翻译《论语》、《中庸》和《大学》,他热衷于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清末一个强烈的文化符号,直到今天亦是不可不看、不可不了解的。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