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行政立法攜手 深度融入大灣區建設

2023-06-14 00:00

在國際政治局勢風雲變幻,外圍經濟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今天,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對於香港來說,與聯通世界、參與國際競爭同樣重要。而對於香港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攜手大灣區廣東9市協同發展、深度融合,應是最直接、最能有效作為的途徑。

特首李家超較早前率領行政立法機構一齊組團訪問大灣區內地4市取得成功,反映了香港社會各界都充分認識到融入大灣區對香港發展的重要性,也是大勢所趨。這次考察體現了本港對加強大灣區建設的重視和決心,也是新一屆政府和立法機構具有戰略性和建設性的合作。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考察成果轉化為具體政策,強化大灣區融合,推動制度對接,建立大灣區一體化市場,實現「全要素」流通,是行政立法下一階段其中最應着力的合作舉措。

這次考察充分展現了完善選舉制度所帶來的新氣象,行政立法的良性互動。官員和議員共同深入了解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最新發展、創新技術以及城市管理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推動香港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也為香港各界團結一致謀發展帶出示範。
一、應協同好相關主攻方向一致性

毫無疑問,政府推出的各項有關大灣區政策,都需要立法會的審批和配合,再者,如果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對於大灣區的最新發展和最新機遇都一無所知,則無法相互充分合作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以此成功考察為良好開端,筆者認為行政立法應在以下幾方面步伐一致、同頻共振:

經過近4年的發展,大灣區融合逐漸成型,也是行政立法把握發展對策的關鍵期,香港應該協同內地更重視突破各種難題,做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制度對接,從而將大灣區的「制度差異」轉化成「制度優勢」,這是行政立法都應該窮盡辦法地一致努力!
二、創新思維  有效行動

務必以創新思維打破制度上的樽頸,配合兩地高質發現的需要。例如大灣區的人才流動問題,如何進一步便捷化;在創科產業上與內地城市各自優勢的協同互補,乃至兩地各種發展要素的互聯互通等,將是大灣區建設深度融合的重點,都涉及制度對接、產業對接、政府與企業對接等問題,不是一兩次參訪、會面就可以解決,需要持續深入的商討,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度改革。亦因如此,接下來行政立法機構應針對不同範疇、不同課題,有的放矢分別組織不斷的深入考察、加強互動、優化政策。
三、協同互動  集思廣益

行政立法始終分工不同,回到各自的層面,政府部門對大灣區建設事務能夠正確主張、有效作為;議員們的建議能夠有說服力,在配合和監察政府相關政策和舉措上恰如其分,都需要深入調查、研究得法。所以行政立法機構均應以各自擔責的要求出發,深入調查研究,並恆常對接、聯動,同向同步謀劃、操作,創造大灣區建設工作1+1大於2的協同能量。
蘇長荣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