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提量兼提質 提升教育質素
2022-12-17 00:00立法會近日就如何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展開了一番唇槍舌劍的討論。
香港生育率持續下降,加上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移民潮的影響,適齡學生人口出現結構性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中小幼教育受到的衝擊較為明顯,往往導致所謂縮班或「殺校」的情況,可以預期,這股衝擊未來也很可能會波及職業專才教育和大學收生,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本人和經民聯都認同,特區政府必須正視並積極應對學生人口下降所衍生的種種問題,並相應制訂短、中、長期的政策措施。我樂於見到,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強調,政府重視教育和青年發展工作,並表示會持續檢視中小學學額的實際情況,以學生利益和教育質素為優先考慮,以「軟陸」為目標,支援業界及早規劃,採取適當措施,例如停辦新校、重置、合併等,務實理順學額供求情況。
擴大生源 提升課程「含金量」
特區政府歷來對教育都有很大的投入,在二○二二/二三年度,教育開支預算總額為一千一百十九億元,若撇除當中一百億元的非經常開支,教育佔政府經常開支總額預算的百分之十八點一。在財政狀況允許和善用公帑的大前提下,經民聯並不反對當局持續投放資源,提高課程和教師的質素。不過,在考慮相關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將眼光擴闊,不能僅眼於解決目前與學生人數和教師職位數目相關的學額供求問題,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未來教育工作要在三方面增能——啟發學生潛能、提升教學效能、貢獻發展動能」,我非常認同,社會應該聚焦於這個目標和方向,為教育「提量」兼「提質」。
所謂「提量」,是要設法擴大生源。最根本的辦法,也許需要當局提供更多的誘因,鼓勵市民生育,但涉及的問題更廣泛和更複雜,遠水亦不能救近火。因此,較務實的做法,當局應該就內地兒童來港學習實施更開放政策,並支援本港辦學團體在大灣區舉辦活動收生,以吸引更多內地學子來港就讀。同時,應適度放寬專上院校的境外收生比例限制,以切合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發展需要。
至於「提質」,可從兩方面手。一方面應提升課程的「含金量」,以培育多元技能人才,包括在中小學階段進一步推動 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以及優化高中應用學習課程,提供更多課程選擇和支援,以配合香港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應提升教師的專業培訓,特首表示,會爭取在兩個學年內,至少四分之三公帑資助中小學需安排教師參與STEAM的專業培訓。不少社會人士建議,當局在教師的持續專業培訓課程中,應加入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的元素,並考慮要求定期通過考核才可以繼續註冊。
總而言之,任何提升教育質素的建議,都應該「以結果為目標」,提量兼提質,通過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為香港培養既愛國愛港、又具備世界視野的新一代多元技能人才。
盧偉國博士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