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提量兼提质 提升教育质素

2022-12-17 00:00

立法会近日就如何提升香港的教育质素,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的讨论。

香港生育率持续下降,加上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移民潮的影响,适龄学生人口出现结构性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小幼教育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往往导致所谓缩班或「杀校」的情况,可以预期,这股冲击未来也很可能会波及职业专才教育和大学收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本人和经民联都认同,特区政府必须正视并积极应对学生人口下降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并相应制订短、中、长期的政策措施。我乐于见到,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强调,政府重视教育和青年发展工作,并表示会持续检视中小学学额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利益和教育质素为优先考虑,以「软陆」为目标,支援业界及早规划,采取适当措施,例如停办新校、重置、合并等,务实理顺学额供求情况。
扩大生源 提升课程「含金量」

特区政府历来对教育都有很大的投入,在二○二二/二三年度,教育开支预算总额为一千一百十九亿元,若撇除当中一百亿元的非经常开支,教育占政府经常开支总额预算的百分之十八点一。在财政状况允许和善用公帑的大前提下,经民联并不反对当局持续投放资源,提高课程和教师的质素。不过,在考虑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将眼光扩阔,不能仅眼于解决目前与学生人数和教师职位数目相关的学额供求问题,特首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教育工作要在三方面增能——启发学生潜能、提升教学效能、贡献发展动能」,我非常认同,社会应该聚焦于这个目标和方向,为教育「提量」兼「提质」。

所谓「提量」,是要设法扩大生源。最根本的办法,也许需要当局提供更多的诱因,鼓励市民生育,但涉及的问题更广泛和更复杂,远水亦不能救近火。因此,较务实的做法,当局应该就内地儿童来港学习实施更开放政策,并支援本港办学团体在大湾区举办活动收生,以吸引更多内地学子来港就读。同时,应适度放宽专上院校的境外收生比例限制,以切合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

至于「提质」,可从两方面手。一方面应提升课程的「含金量」,以培育多元技能人才,包括在中小学阶段进一步推动 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以及优化高中应用学习课程,提供更多课程选择和支援,以配合香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另一方面,应提升教师的专业培训,特首表示,会争取在两个学年内,至少四分之三公帑资助中小学需安排教师参与STEAM的专业培训。不少社会人士建议,当局在教师的持续专业培训课程中,应加入国民教育及国家安全教育的元素,并考虑要求定期通过考核才可以继续注册。

总而言之,任何提升教育质素的建议,都应该「以结果为目标」,提量兼提质,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为香港培养既爱国爱港、又具备世界视野的新一代多元技能人才。
卢伟国博士
立法会议员(工程界)
香港经济民生联盟主席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