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納境外學生思維創新 助扭轉人才外流

2022-07-26 00:00

本港適齡學童人口持續下跌,有立法會議員提出可引入內地或境外學生來港就讀,但港府卻認為實際操作有困難,對有關建議有保留。引入境外學生的目的,不但要解決學校收生不足,避免殺校,背後還有更大理念,就是優化本港人口結構,透過吸納境外學生,鼓勵他們學成後留港發展,保持本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競爭力。當局應積極考慮,如何克服箇中困難,創造條件吸納更多人才,以填補移民潮下人才流失問題。

本港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由二○一六年六萬名新生嬰兒,銳減至去年三萬多人,而最新《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顯示,去年中小學生人數比前年減少了逾二萬五千人。面對學校收生不足,當局考慮透過合併和停辦部分學校來應對。為免出現縮班殺校現象,香港中學議會及十八區中學校長會聯席早前去信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建議凍結中學開班班數,立法會議員鄧飛更提議長遠可引入東南亞華僑或內地學生,以自費形式入讀本港學校,先由直資私立學校作試點,逐步擴大至津校。
優化人口結構帶動經濟發展

引入東南亞華僑或內地學生來港讀書,並非只是填補部分學校學額過剩問題那麼簡單,還希望藉此應對本港人口結構性問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兩大競爭對手一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需要吸納外來人才,但輸入外勞卻有跟港人搶飯碗之嫌,爭議較大,但輸入學生,爭議相對較小,而且一旦成功引入境外中小學生,還會帶動租務市場、餐飲和補習等業務發展。

香港是個國際都會,宜善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教育優勢,一方面引入國際學校、國際文憑課程(IB),另一方面讓備受國際承認的中學文憑試(DSE)衝出香港,吸納內地和一帶一路的華僑學生來港讀書,而DSE的成績既可報讀本地八所資助大學,當中不乏國際級水平的大學,也可報考海外頂級學府,從而鞏固和提升香港教育國際化水平。

若港府以適齡學童人口大減而縮班殺校,中小學首當其衝,最終收生不足的骨牌效應也會波及大學,影響到本港教育品牌的存亡。假如當局及早吸納境外學生來港讀中學,並考上本港大學,令他們愈早適應及融入香港生活,歸屬感比港漂較強,相信大學畢業後留港發展、落地生根的機會更大,成為本港吸納和挽留人才的另類法門。

引入境外學生背後有紓緩人才流失的作用,但蔡若蓮昨天回應說,本港基礎教育主要針對的服務對象是本地學童,而有關建議在實際操作上有一定困難,尤其學生年紀輕,若父母不隨行,須考慮其住宿、誰負責照顧其起居生活的責任等配套問題。
新思維解決住宿監護人問題

特首李家超一直強調會以創新思維來化解問題,爭取施政取得重大突破,故政策局官員切勿畫地為牢,在制定新政策時不要先考慮困難,而是應先思考政策目的會帶來甚麼好處,權衡箇中利弊,若好處大於弊端,便值得花時間與社會持份者研究,如何處理好落實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例如制定來港學生住寄宿家庭、物色合適監護人提供監管等制度,完善新措施,讓對方家長樂意讓子女來港讀書。

解決這些問題固然存在一定難度,但不能以此作為推搪的藉口,港府應迎難而上,用好「兩制」的優勢,為招攬和培育更多人才打開大門,才能鞏固本港競爭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