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論政經】沒有最瘋狂的資產泡沫

2021-02-09 00:00

繼〇八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正再一次經歷資產泡沫狂潮。以美國聯儲局為首的發達國家央行,自去年三月以來採取了「無限量寬」,嘗試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避免出現大蕭條。不過,實體經濟尚未明顯好轉,資產價格已經急漲。

據彭博社統計,二〇年底全球股票總值達一百零三點二萬億美元,較去年初受疫情打擊的低位暴增超過四十萬億美元。股市急升,增加散戶入市的誘因,散戶於美國股市交投的佔比由一九年的一成五升至二〇年的接近二成。然而,散戶未必有足夠的投資知識,容易忽略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及估值,易受市場氣氛左右,加上社交媒體的快速傳導,增加了市場不尋常的震盪,近期如坐過山車的GameStop股價和白銀價格都是例子。

由於美元被全球廣泛使用,量寬的影響亦隨之波及多個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在熱錢大量湧入之下,新興市場須要面對匯率升值、資產泡沫及物價上漲等壓力。受聯繫匯率影響,香港亦有類似情況。雖然經濟一片淡風,失業率亦升至新高,但樓價依然堅挺,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私人住宅樓價指數,二〇年十二月底為三七九點三,與一九年底的三七九點二相若。

資產價格上升過急,超乎實體經濟的承受能力,或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自美國於〇八年實施量寬措施,到一七年開始縮减資產負債表,其間香港的堅尼系數一直高企,而私人住宅樓價指數由〇八年底的一〇四點八急升至一七年底的三五二點七。資產價格飆升,拉闊了有樓和無樓人士的差距,在供應持續緊張之下,市民置業難的問題不斷發酵。

量寬或許能挽救一時的經濟危機,但社會卻要付上長遠的代價。美國自一七年十月開始「縮表」,進入加息周期,惟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步伐緩慢,一九年又因經濟增長放緩而停止「縮表」。舊泡沫未除,又遇上比金融海嘯更大的「黑天鵝」——新冠疫情,而這次的救市力度更猛,所以資產泡沫能發得有多大,無人能知,但泡沫發得愈大,爆破時的破壞力就愈大。

我們必須正視,量寬會否已成了戒不掉的嗎啡?更令人擔心的是,決策者失去耐性,放棄嘗試以不同方法化解問題。經濟下行是一個調整過程,如果遇上困難就以量寬鎮痛,只會加深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退一步而言,即使量寬是不可避免,仍希望決策者能善用多元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同時為大眾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避免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進一步惡化。面對資產泡沫,人們更應警醒,避免盲目入市逐利。

李民斌

全國政協委員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