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對通識教育科改革之建議

2021-02-09 00:00

通識教育科(以下簡稱通識科)在〇九年成為香港高中的必修科目,旨在考核學生多角度分析能力。不過推行多年一直備受爭議,作為必修必考的通識科既無課程框架,亦無經審批的教科書,其中的批判性思考亦被「異化」,脫離培養學生慎思明辨能力的宗旨。

自行政長官於二〇年《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通識科,教育局已公布一系列改革內容,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專資會)支持並認同改革大方向,期望當局設定通識科的目標及定位時,特別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加強培養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二是培養學生價值觀及國際視野。

民族文化認同是讓年輕人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基礎,在通識科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協助他們認清香港與國家的關係及未來發展,相信有助建立學生的國民歸屬感和國民身分意識,認同國家的成就及價值觀。另外,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建議通識科應着重教育學生如何多角度認識香港、國家,以至國際的發展,培養他們擁有國際視野,增強自身競爭力。

文化認同是促成國家身分認同的關鍵,亦是增強愛國意識的基礎及條件。要有效在香港推行國民身分認同,先要從小讓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例如在小學甚至幼稚園加入相關課題,讓學生從小認識自己的公民身分。

通識科自設立以來,一直沒有統一的教材及課程框架,教師只能靠自選剪報教學及引領學生討論,部分教材更被指向學生灌輸偏頗思想。專資會支持教育局設立「適用書目表」,有了正規通識教材,教師能按照編好的課程指引教學,讓學生能客觀學習,培養他們理性分析能力。當局宜盡快公布「適用書目表」及相關指引,讓教師及早掌握有關教材早作準備。

在三三四學制實施前,通識科並非必修科,只有少數學校開辦此科。在〇九年進行教育改革後,通識科始與中國語文、英國語文及數學成為「核心必修科目」。不少中學選擇由任教其他科目的教師兼教通識科,而非由專科老師「專科專教」,師訓專門性一直備受質疑,是次改革必須更加着重師資培訓。

改革後課時由原本二百五十小時大幅減約一百多小時,教育局應協助校方制定培訓大綱及框架,幫助任教通識科的老師盡早轉型培訓,確保教師理解新課程內容,同時提升他們能力兼教其他科目。當局亦應定立時間表,協助學校於指定日程表內分配教育進行相關培訓。

改革過後通識科的公開考試只設及格和不及格,有助打破以往只重成績的考評機制,學生可更注重學習過程,而非競爭分數高低。不過通識科為文憑試必修科,改革後會否影響學生報考大學的認受性,成為社會十分關注的議題,教育局應加強與本地大學和考評局的溝通,研究如何調整JUPAS收生要求,務求改革後的收生及學術標準與大學接軌,釋除學生的疑慮。

事實上,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及分析能力,不應只着重通識科,其他科目同樣重要。當局在各科的課程設計上,例如中國歷史科、世界歷史科等,可加入讓學生多角度思考的題材,加強學生的分析能力,造就全人教育的理念。

李漢祥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理事、

文化及教育專責小組聯席召集人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