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宗 - 可敬可畏的大自然|青史札记

2023-09-17 13:49

最近香港接连出现风灾和雨灾,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相当严重的影响。尤其是最近的雨灾,淹浸了港铁站、商场、行人隧道等等,这些景象都是笔者前所未见的。全球环境污染带来的问题,似乎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极端天气频生,不禁让笔者再次反思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也有不少与环保观念暗合的地方。《礼记》提到:「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现时,过度开发的情况可谓相当普遍,《礼记》此话似乎也有一定的现代意义。荀子也曾经提到:「圣主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此话反映出荀子眼中的「圣主之制」其实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大概意思是只要管治者让草木自然生长,不去破坏草木的生长循环,就能通过保障资源的供应,达到理想的「圣主之制」。

除了在思想层面,中国历史上还有其他反映出古人环保意识的法律规定。早在周代,当时的政府就有制订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周文王颁发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秦朝的律法也有规定在个别时段不能在山林伐木、不可焚烧植物作肥料等等。

研读历史者不能只耽溺于故纸堆,反而要以历史文化经验,观照当下的国际时事。笔者对于日本政府罔顾国际社会舆论,执意将核污水排放至太平洋一事也作出了一些反思。由于笔者并非环保专家、无法客观准确地评估核污水所导致的潜在影响,因此,笔者在此先不深究,因为这要留待相关专家学者作深入分析。

可是,作为一个具备基本分析能力的历史学生,笔者认为日本政府排放核污水一事是不负责任、忽视生态平衡和人民福祉的行为。虽然可持续发展等环保概念是起源自近代的西方社会,但从事件引起的国际争议可见,现在正是向国际社会强调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最佳时机。


张玮宗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委员,现就读剑桥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中国研究)硕士课程。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9月15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周正贤 - 大学之道|青史札记

张玮宗 - 历史带给我甚么|青史札记

周正贤 - 襄汉游记|青史札记

张玮宗 - 习史的理念|青史札记

周正贤 - 谁分真与假?|青史札记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