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宗 - 知己「资」彼|青史札记
2023-04-21 12:45
中学文凭试今日开考。过往,笔者也常常分享一些应试技巧。今回,笔者打算从比较宏观的角度,与读者们分享一些关于理解和阅读史料的个人心得。
理解史料是研习国史的重要技能。所谓「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理解史料就是学生提出历史观点、理解历史发展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从数量上来讲,没有充分的史料,学生就难以提出有理有据的历史观点,也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除了数量上的考虑,学生也应注意到引用史料的「质」。这里的「质」不是指「品质」,而是指一些不能够被量化的条件。举个例子,学生应注意到漫画、图片和文字材料的作者、特点、出版时间、地点、对象等等。多阅读一手史料就能加深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印象,直接代入到历史场景之中。不但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有助他们在考试中争取理想表现,因为考试就是一个与时间竞赛的过程,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愈深刻、史料引用得宜,就能考取理想成绩。
当然,这个方法看起来相当间接,听起来不如直接操练试题般直接。可是,在讨论温习方法有效与否的时候,学生也要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到底自己在学习国史时候面对甚么困难。假如学生对于答题技巧不太熟练,那当然是操练试卷来得实际。但假如学生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不足,或者记不到历史发展的脉络,笔者相信直接阅读相关史料更能加深学生的代入感,掌握人物心理和历史背景。
笔者当年在准备中史科考试时,常背诵史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例如是对汉武帝管治政策、东汉戚宦相争、安史之乱的评价。但笔者当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认识到不同史家的出发点、写作背景等等,以致背诵得相当吃力。
笔者在此希望学生都能够找到一套适合自己温习国史的方法,保持对学习国史的兴趣。祝愿所有应届考生温习一切顺利,考试得心应手!
张玮宗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委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4月21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