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禧 - 青少年内地交流首重实在丨卓言絮语

2023-09-07 16:17

「想不到新疆有这么绿的草原、这么大的河流、这么高的山、这么好的空气」,「建设独库公路的都是有知识的年轻人,像我们这个年纪,想不到他们可以冒着这么大的危险、不远千里离开家乡来建设国家,这种牺牲精神很值得我们香港青年学习。」

上周有机会听了疫后香港大学生新疆行的讲座,看到新疆的瑰丽景色,感受到学生的兴奋。团员说「我以后要再来自驾游」、「我要考虑到新疆发展」,让人真实感到这群香港青年大专学生经历此行后,胸襟、格局和视野的改变。

多年来,笔者随团的机会不少,其中一次是「512大地震」10周年与中学生到成都交流。大家看了都江堰、熊猫基地、体育学校等,特别是出席了四川省纪念汶川大地震的活动,学生代表有机会到台上参与承传仪式,见识到大场面。不过,原定到映秀地震遗址的行程临时取消了,而参观成都城市规划馆也由于要提早两小时到达纪念大会会场而缩短到不足半小时。可能少了这些重点内容,学生的感受不深,整个行程反而有为纪念活动凑人数的感觉。

教育局「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的内地考察团行程最近引起讨论。在新学年,1天团行程由8个大幅减到3个,而行程总数由22个增至26个,新增7个省外行程,特别是部分行程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进行体验式学习。

公民科考察活动在今年4月启动,短短3个月内有逾4.3万名高中生及5000名老师参加,成绩不错。这类体验式活动的重点不在时间长短而在实效,正如局长说,关键在于旅程中要有所学习。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体验学习,过程应该让学生有触动或感动,有新的认知、觉醒,带出内心的正能量和动力,并且有一种行动的愿望,新疆行团员的「自驾游」和「去发展」就是例子。行程安排的比例、内容设计贴合青少年特质,带团者能力就成了关键。电邮:[email protected]


陈卓禧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20年。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3年9月7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延伸阅读:

陈卓禧 - 浮想翩翩三星堆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主席回信通达民心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以双向流动撑起香港中心地位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阅读.写作丨卓言絮语

陈卓禧 - 怎样成就一位菁英丨卓言絮语


《星岛头条》APP经已推出最新版本,请立即更新,浏览更精彩内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