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札记|课外也是课内

2022-08-12 12:24

笔者在过往的专栏,常常提到如何在「课内」学好历史。然而,笔者认为,除了上课认真听讲之外,学子也有需要在「课外」时间多花心力吸收历史知识。同时,除了学生自发学习外,学校又在「课外」习史扮演着甚么角色?

首先,阅读课外书是解决习史困难的最佳方法。笔者在读中学时,曾经遇到一个问题:学习历史时太多字眼相当抽象,例如何谓奢侈浪费?何谓「盛世」?或因年代久远,学子往往在学习古代史时感到困惑。又例如有些皇帝荒废朝政,有些则沉迷声色,还有些励精图治。何谓荒废朝政?如何荒废朝政?不同士大夫对皇帝有何态度?这些问题其实是相当复杂。

面对这些不解之惑,学子除了可以问老师,还要去翻翻参考书。假如对于秦汉的皇帝管治历史有兴趣,学子可以到图书馆翻一翻一手资料如《史记》、二手资料如林剑鸣的《秦汉史》等。这个做法看似相当「原始」,但这才是打好学习基础的最佳办法。

当然,除了学生自发习史外,学校的角色也相当重要。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动机和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中学生正在成长和探索阶段,学子未必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兴趣何在。因此,学校的「习史氛围」正正能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能加强学子对于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发掘有习史潜能的学生。

至于学校可如何营造「习史氛围」呢?笔者想从「过来人」角度,提出一些浅见。笔者认为,学校应设立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学会,由热爱学习历史的学生做主导,主办校内的历史文化活动。这既能令热爱历史的学生有满足感,也有助在校内建立「习史氛围」。学会成员亦可多做知识共享的工作,例如在早会、校内活动、壁报板分享有趣的历史知识。

虽然这些建议都是在「课外」时间进行,但正如先前提到「课外也是课内」,只要学校、学生携手协力,共建「习史氛围」,也能提高学生「课内」习史的兴趣。


张玮宗
作者为青年史学家年奖2019得主,国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组委员,现就读香港大学文学院。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8月12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延伸阅读:

青史札记|香江故宫游

青史札记|互鉴以兴

青史札记|胜迹且行且珍重

青史札记|自.知.智

青史札记|研读历史有感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