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中乐道|「杀校」的再思、三思

2022-08-08 12:21

近年来,由于香港出生率下降,加上「2019冠状病毒病」的缘故,许多内地学童因封关而未能来港,再加上近年的移民潮,香港学童人数严重下降,教育界的生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教育局过去沿用的「杀校」之刀在此时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又是否能配合香港社会整体发展所需?

笔者正是一所被「杀校」的校长,由于学校早年在内地建立了网络及口碑,生源许多来自内地新来港学童。但由于近年因疫情而封关的缘故,许多内地学童未能负笈香港,引致学校生源大减:由一九/二○年度三班中一,减至二○/二一年度两班中一,二一/二二年度再降至一班中一,学校于是被判「杀校」之刑。

对于教育局在没有充分考虑校情因素下,以此「一刀切」的手段来解决香港学童不足的问题,笔者实在感到非常无奈及不公平。教育局这种粗疏的处理,是否真正对教育生态带来正面的影响?是否在「伤口洒盐」?会否想过有「杀错校」的情况?

本校早已配合国家「一国两制」的方针,以照顾新来港学童为使命,让内地生在港适应、成长、发展,促进一国下两制的和谐共融。再者,本校由二○○五年开始,连续十七年荣获「关爱校园」的奖项;并于二○二二年荣获教育局颁发品德教育杰出教学奖。本校近年毕业生升读大学率不断提升,以及获奖表现亦愈益亮丽,证明学校正在稳步上升。难道这类学校没有存在的价值?教育局能否个别审视校本情况,而非无情地结束一所学校?

诚然,本校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笔者相信全港都有很多类似的学校。每一所学校被杀校时,每个持份者所经历的痛苦,教育局官员可能不知道。但笔者身为被「杀校」的校长,每日在校经历,看得清清楚楚这一杀对学童的成长,留下无声但沉痛的打击。

最后,教育局对学童人口改变的政策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的策划。笔者促请当局能对现行「杀校」政策三思,盼能规划以学子福祉为依归的长远政策。


彭志远
本栏由香港津贴中学议会校长撰写;本文作者为闽侨中学校长。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8月8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延伸阅读:

津中乐道|运动体验日

津中乐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津中乐道|梦想是创出来的

津中乐道|幸福校园

津中乐道|相信学生 落实教改


星岛新闻集团庆回归25周年专题网站,请即浏览: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