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之3岁定80?】启发2至6岁孩子学习动机六步骤

2021-05-13 10:44

不少爸妈都为子女的学习动机问题而苦恼。其实小朋友与生俱来便充满学习动机。爸妈还记得小朋友三四个月大时,当你在他/她的头部附近拍手,他/她的头会转向声源吗?在同一阶段,他/她也会甚么都放入口,凭「口感」探索周遭的物件。

去到十八个月,他/她会化身成「大力士」Hercules,将书架上的书本一一地拉下来。再去到四、五岁,不少小朋友更会变成恐龙或雀鸟专家。

由此可见,小朋友根本不乏学习动机,真正的问题是:小朋友的兴趣焦点未必跟爸妈期望的兴趣焦点一致。举例来说:爸妈想小朋友看多一点中文图书,学好中文。但不知何故,小朋友看了两眼便走开了。爸妈发现需要提供「外在诱因」,例如奖励(「我们看完这本书后可以看YouTube」),小朋友才会「勉强地」参与在活动中。家长不明白为何子女不能「开自动波」、「自动自觉地」看图书、做「有益身心」的事情。

了解「外在」及「内在」动机

在心理学上,「外在诱因」可以理解为「外在动机」,即是学习者需要有外加的鼓励才能提起劲来。而「自动自觉地行事」则可理解为学习者有「内在动机」,即是由于在过程中会获得满足感,学习者会主动地探索、参与活动。

六步激发「内在」学习动机

综合多年的实践和观课经验,笔者认为要令小朋友对新事物产生学习动机,家长可参考以下六个步骤:

(1)移除容易令小朋友分心的物件:如果小朋友本身爱好阅读英文图书,不喜欢中文图书,在介绍中文图书时,附近就不要有小朋友喜欢的英文图书了。

(2)在活动的首十分钟陪伴小朋友:在接触新事物时,小朋友需要离开「安全区」(comfort zone),向「未知」进发。部分小朋友因为欠缺安全感而宁愿继续探索熟悉的事物,不愿意探索新事物。在接触新事物的首十分钟,小朋友容易产生犹豫、焦虑,甚至是恐惧的感觉。爸妈要做的是:成为小朋友的同行者,陪伴他们一起探索,让他们感受到「爸/妈在此陪伴着我,我是安全的」。过了这十分钟,小朋友放弃/选择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便会大减。

(3)有独立探索的机会:依赖和独处是并存的。有些时候,小朋友想爸妈陪伴,但另一些时候却想独处,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认为:「就算得我一人,也能把事情做好。」爸妈要做的是「能放能收」,当感到小朋友想自己探索时,便要稍为「放手」,从旁静观。

(4)适时给予回馈:探索过后,爸妈可和小朋友进行「赛后检讨」,反思得着和给予回馈。例如:如果小朋友之前不喜欢中文图书,但今日却作出尝试,就需要肯定小朋友的付出,可说:「我留意到今日你有看一本中文图书,你有逐页逐页看,而且还会仔细观看插图。爸/妈好喜欢这本图书,因为(解释原因)。另外,书中有个词语好重要。那个词语是『珍惜』。珍惜的意思是(定义)。我想你记下这个词语,原因是……。」

(5)有分享机会:如果小朋友已超过三岁,可以请他/她进行分享。如果他/她对恐龙有兴趣,可请他/她分享自己最爱的恐龙之特徵。如果喜欢的是一本图书,视乎年龄,可邀请他/她仿画最喜欢的情景(三岁或以上)、讲解图书里最喜欢的部分(三岁或以上)、解释原因(四岁或以上)、把主要情节分享(四岁或以上)、为故事作延伸(五岁或以上)。每个小朋友都需要有一个「舞台」,将所学、所想、所感展现出来。

(6)学习延伸与联系:要令小朋友持续地对一种活动产生学习动机,延伸非常重要。如果小朋友看完一本主角为白鸽的故事书,爸妈可作不同的延伸,如:在网上寻找白鸽的资料、寻找白鸽在城市的踪影。如果小朋友对恐龙有兴趣,就可以将恐龙和白鸽并排,以作对比,然后说:「恐龙的后后后……后代有可能是鸟类。」当小朋友感到「不可思议」时,他们就获得新的学习动机了。

总的来说,小朋友与生俱来就有学习动机。只要能善用这六个步骤,便能使小朋友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了!

黄国成博士
周大福教育集团幼儿教育学术总监及维多利亚教育机构学术顾问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5月13日教育版「优质教育『+』之3岁定80?」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