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籍贯教育的重要

2021-03-02 10:57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上周,笔者所属的教育团体,就「新冠名以取代通识教育科」召开记者发布会,提议取「国民与社会科」名字,当中亦提及相关考评、推动,以及如何衔接等课题。

     国民教育,有国皆然,纽约、伦敦、东京、首尔、新加坡等,最为港人熟悉的国际城市,都会在学童成长的各个阶段里,按学习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程度、却本质相同的国民教育。本质相同的教育内涵,大抵是指要认知己属的国家与民族从何而来,筚路蓝缕,先民拼搏,保家衞国英雄故事;而国家所属的山川河流、文化独特面貌,源远流长,吾土吾民,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知、情、意、行,身分认同,国族繁衍,社会虽然不断演变,话来莞尔,最终是有根有本。故国民教育,也可称之为血浓于水、「根」的教育。

     国民与社会科的教育启航,大家要有心有责,香港的教育,当要以「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教育」仍连体、合体称之。否则,无从推动国民教育。要阅读学习香港,就得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由此开展与香港息息相关的三条条约的学习,了解《中英联合声明》、《基本法》,以至九七回归的方方面面,维港两岸,狮子山下,东江水流,香港、国家(中国),国家、香港,永远连体,这属香港国民教育推行的过程中,牢牢不破的最重要前设。

     前綫教学的日子,常有学生问及,英美为何总会以紧密联盟方式,一致对外。笔者简要的回答就是,除文化与价值观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两百多年前,美国开国的先民,很多都是从英国,特别是爱尔兰,远道而来,英美本来一家,同宗同缘,这是根本。

     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香港学生入学要填写的学生手册,首页内,学生个人相片要贴,监护人姓名及联络方法要填,还有的是要填上「籍贯」一栏,这是血缘、乡缘的认知,学生填上,自会明白「我从哪里来」、「根又应往哪里寻」。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以及哪位教育部门高官决定,抑或是由校本决定,学生手册都毋须规定,填上「籍贯」一栏。教育,有时候是小节见真章。笔者认为,在香港推动国民教育的渗透课程,其中的一个小节,「籍贯」教育得要重视。

何汉权
作者为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长期关注学生全人成长及教学专业发展课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3月2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