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讨体院资助机制 改善基层运动员待遇

2024-08-13 00:00

港队在巴黎奥运取得佳绩,夺得2金2铜共4面奖牌,是历来最佳成绩。很多人形容这是体育精英化成果,香港体育学院推动精英培训和政府体育政策是功不可没,成功培育出「剑神」张家朗、「微笑剑后」江旻憓和「女飞鱼」何诗蓓,为港争光,但体院对运动员的资助与成绩挂鈎的做法,却再次让人关注基层运动员的低微待遇,要求当局检讨资助项目机制和低薪运动员待遇。

今次出战奥运的港队共35人,只有3名运动员成功夺牌,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功非侥幸,而是经过艰苦训练和临场不屈不挠的战意锤炼得来,张家朗、江旻憓和何诗蓓的汗水并没白流,赢得奖牌、奖金、掌声和荣耀。可是,在竞技场上未能夺牌的其他运动员背后辛酸,却鲜有人知。
与成绩挂鈎激发斗心又添压力

现时体院是按评分制度来订定资助的精英项目,B级项目仅获一定支援,但A级项目如游泳、单车、剑击等,却可获提供全面资助及训练计划,并有专属场地,运动员可保证在4年的资助期内每月得到资助,而资助额按比赛规模和成绩而定,分为成人队、精英丙、精英乙、精英乙+、精英甲和精英甲+6个级别,每月资助额由7130元至44500元不等。运动员若取得参赛资格,便可晋身精英丙,每月资助11520元,若在比赛中取得较前名次,资助等级和金额也相应提高,若能在奥运或亚运赛事中夺牌,每月资助44500元。非全职运动员的资助额更低,视乎级别每月2530元至10070元不等。

社会有声音指,基层运动员每月只能收取7130元薪酬,待遇之低,还不如保安员,令到很多运动员难抵低薪而被逼放弃运动,希望当局改善运动员待遇,至少也要有最低工资。不过,港协暨奥委会义务秘书长杨祖赐指运动员的薪金虽然不高,但体院包食包住,又提供医疗,基本上日常生活不须花钱,全职运动员大可将几千元视为零用钱。

无可厚非,体院在精英项目资助制度下,定下每个等级的门槛,只要比赛成绩达标,所获的资助也会依次提升,但若在比赛中败阵,便面临降级削资源的命运。这个机制让运动员保持着要在比赛中胜出的斗心,朝着争名次夺牌目标奋斗,在有稳定收入下可无顾后之忧,专心训练,令港队在上届和今届奥运频频取得佳绩,证明制度是行之有效。

然而,此举令运动员「贫富悬殊」变得更严峻。由于体院的资源只对有名次和夺牌的运动员倾斜,基层运动员所获资源有限,若未能在训练脱颖而出,难有参加国际比赛资格。毕竟运动员生涯有限,即使将7130元资助悉数储起来,也难以应对30岁退役后的生活,令不少人须为退役从事甚么工作绸缪,难以专注训练。反观夺牌的运动员,除了每月有逾4万元稳定收入外,还获赠数以百万元奖金,甚至替企业做代言人拍广告。

不少退役运动员指,资助机制令精英运动培训变得越来越功利,有奖牌便有资助,没奖牌便没资助,挫伤运动员的士气。例如本港桌球精英之前在国际比赛上屡创佳绩,可是因为亚运在连续几届不设桌球项目,体院去年将桌球评级由A级精英项目降为B级,大削80%资助。
评审太功利挫伤某类运动发展

此外,足球是香港不少男孩最爱的运动,可是在1998年因精英计分制下不及格而被剔出体院资助的精英项目,足球员为了糊口,惟有放弃踢波,流失了一些有潜质的运动员;即使留下来继续踢波,有的经受不起金钱诱惑,与不法集团勾结打假波,影响足球健康发展。幸好仍有一批热爱足球的运动员在去年代表港队在杭州亚运杀入四强,让足总成功向体院申请「个别精英运动员资助」,使港足运动员在今后两年每月可获得逾2万元资助,安心在绿茵球场上比赛。

因此,港府有必要检讨体院精英资助项目机制,尤其是提升基层运动员的微薄资助金额,并尽量为其在退役后物色工作,让其认真将全职运动视为工作和职志,也使运动员雨露均沾。同时,体院在评定精英项目时不能过分功利,而是尽可能推动不同运动发展。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